《性学三论》读后感_2600字

《性学三论》读后感2600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2014年,读过弗洛伊德那本著名的《梦的解析》。三年前的我还没有写书评的习惯,读得也是囫囵吞枣,最大的印象就是弗老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俄狄浦斯情结说”,以至于在此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男孩的内心深处会有“弑父娶母”的潜意识。
后来读到《性学三论》时,我的一个(伪)心理医生朋友跟我说,在心理学的沙盘游戏中,有很多分析借助了《性学三论》中的观点。无论是这本书中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是他的这番话,都让我想到我曾经一些断章取义的偏见。因此我决定写写这本书,再断章取义一下,讲讲弗洛伊德写了什么。
本书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在第五章末尾曾提到,“人类在情欲生活中的千奇百怪的表现以及在恋爱中所表现出的强迫症特征,都可以追随到儿童时期,并可被视作儿童时期性影响的残迹。”
关于“性变态”的普遍性
本书的主要思想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性变态”在人类中的普遍性,这里的“变态”主要分为三种:同性恋(这个概念目前已经被证伪,本书有部分观点与用语在当代学界已经废除,但为了表达书中的内容,我仍然沿用了书中的理论,在此说明)、恋物癖与虐恋行为。
在本书的研究中,这些行为被看作是“脱离常态”的表现,作者论述了三种人群的普遍存在与形成原因(其实原因也并不是特别明确)。
比如关于第一点:从分析同性行为中引申出先天与后天两种成因,先天成因与解剖学猜测有关,表明同性恋者身上都有着双性特征,而后天成因往往与其正常的性活动受到阻碍有关。即便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起因解释,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呼之欲出,那就是:性冲动很可能与性对象无关。这脱离了我们的传统思维,作者认为,在研究性冲动本身这一点上,我们总是将其与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二者很可能毫无关系,这种冲动在寻找宣泄的途径的过程中,是男是女其实完全不重要。(这是古人与今人的最大差别,在本书导读中有提到)
第二点,关于恋物癖。Binet最早指出,“儿时的性印象,对于成年后崇拜物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将性对象的替代品转移至其他物品上的人几乎都与过往的经历有关,作者解释道,“患有恋物癖的人,其追求正常性目标的能力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过损伤,这些人只有在精神层面上高估其性对象,才能与正常人保持一致。”这一点,在本书后面的“升华作用”中有着更详细的解释,原话是这样的,“这种用一个与性无关的目标去替代原始的性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保留两者之间的心理关联的能力,被成为升华作用。”
而关于第三点,又有一个有趣的解释。作者在通过研究后发现,“受虐狂其实使施虐狂的一种延续,只不过在受虐的行为中,施虐的对象成了自己,受虐者把自身看成了性对象……施虐狂往往也是受虐狂,只不过总有一种形式会稍占上风,成为主要取向”。有些专家认为,人类在性冲动中的暴力行为实际上是原始人类食人欲望的残留,不得不说,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性本身使然。
莫比乌斯说过一句话:我们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神经质。尽管在这里,作者没有对成因说作出掷地有声的解释,但通过种种行为以及精神分析,人类精神发展与原始欲望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所谓的“性变态”实际上并不是只精神病症状,而是与每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的普遍现象。但如果原始冲动不加以发泄,就会发展成精神疾病,作者表示,“精神病本是内心诉求的替代品,其力量源自于人们的性冲动……在某些情况下,它会演变成实际的性行为,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如果人们不能很好地压制或转移这些冲动,它就会另辟蹊径,以疾病的形式将一部分能量释放出来。”
这是本书中一个反复提到的观点,在接下来还会有更加详细的解释。
关于幼儿期与青春期
熟悉弗洛伊德的人一定听说过关于他的幼儿时期性欲三段论,这里就不做过多解释了。这一理论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同时也在本书的第二章里得到了深化,其观点延伸至幼儿时期体现了原欲的一以贯之与童年时期对人的深刻影响。
在典型的情况下,人类的性对象选择会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幼儿时期,一个是青春期,前者依赖于儿童的本性,后者决定一个人的走向。这两个阶段密不可分,同时又形成了鸿沟,如果一个人幼儿期和青春期的选择对象不一致,常常会导致欲望无法集中在一个对象身上,从而在成年时期产生阻碍。
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幼儿时期的机械性晃动会使人产生快感(如摇晃孩童进入梦乡),而年级稍大一些时可能会表现为喜爱乘坐汽车或火车以满足这种颠簸的晃动感,但许多人在长大后会对晃动感到恶心,以拒绝乘坐交通工具,这就是很典型的幼儿期与青春期的矛盾现象。
在进入青春期后,几乎所有的反常行为都可以看作是童年时期发展的延续。一个不是特别禁得起推敲的理论认为,“(假设一个男孩)对儿时来自母亲和其他女性的关爱的回忆,也会促使他们在日后接近女性,而父亲带给他们的恐惧和竞争感则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从同性身上引开。”反之亦然。
再者,“如若某一快感区或者某种冲动在童年时期就已经给人带来了过于强烈的快感,则会使人们在成年后无法进行正常的性交流,从而引发‘变态’现象”。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精神病患者就是一群违心地去适应了文化要求的影响,痛苦地压制了内心的欲望,竭尽全力地为文化的形成添砖加瓦的人,他们为此殚精竭虑,因此时不时显露出病态。”
这也是本书中一个非常经典但却一直被质疑的理论,在《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过分注重于性与精神病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其他的影响,尽管本文非常标题党地写道“禁欲会诱发精神病”(实际上这是书中的原话),但这一研究在目前已经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总而言之,由于这本书研究的领域,它比《梦的解析》中的观点更加让人耳目一新,尽管它成书过早,很多理论已经不再试用了,但弗洛伊德时不时抛出一段经典结论的习惯还是让人很兴奋的。
个人并不觉得这本书能够成为每个人的读物,因为它几乎将所有病态行为都归结为“性压抑”这个观点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但这种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分析方法却可以成为每个成年人剖析自己的一种手段。没有一个人的心理是完全成熟的,一个成年人的性格以及行为多多少少都会伴随着童年经历的影子,也许我们可以从被遗忘的童年印象中寻得蛛丝马迹。
最后再说一句,在这个版本中,李银河奶奶开篇写的导读简直是业界良心,这十几页几乎概括了整本书的重要观点,如果你想快速了解这本书讲了什么,这个导读应该要看看。
公众号:壹本笔记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541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中华少年》读后感700字

    《中华少年》读后感700字! 《中华少年》,一首多么壮丽的歌!我读过以后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 诗的开头,中华少年从四面八方走来。无论是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

    读后感 2023年2月6日
    47
  • 读《哑奴》有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65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三毛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她笔下的文字总是充满着满满的人文情怀,甚至有的文章中充斥着贫穷与富裕,善良与贪婪,相对…

    读后感 2022年10月23日
    45
  • 读《单行街》有感5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曹文轩写的书――《单行街》,书里头聪儿的命运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 书中的聪儿本是一个十分聪明活泼的孩子,可他的却以爱的名义把他禁锢在家中。他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当别…

    读后感 2022年8月4日
    108
  • 《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读后感500字

    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阳光,我们是好》。当合上这本书时,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勇敢的著名发明家维尔纳•冯•西门子,英语优秀的马云………

    读后感 2022年7月16日
    79
  • 荆棘鸟读后感400字

    这是一本奇怪的书,里面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坏人,也没有一个好人,每个人都是一只荆棘鸟,在追求着自己生命的意义。 我很喜欢梅吉。也许从某方面来说,她就是个只知道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

    读后感 2022年7月14日
    108
  • 读《美丽中国,幸福起航》有感400字

    有一样东西,他比露珠还纯洁;一样东西,比金子还珍贵;一样东西,比宝石还耀眼;一样东西,比太阳还温暖……它就是爱!爱,能让一个自卑、消极的人重新找回自我,变得乐观,变得阳光。这就是爱…

    读后感 2022年6月19日
    93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