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资本论:茑屋书店的经营之道》读后感1000字
早上读完这本小册子,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去逛过实体书店了,最近一次去书店也是大概四五年前去深圳出差,逛了一下诚品书店。那次印象深刻,记得那是一个文化中心,周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很美,周六周日有成群的艺术家在露天表演,我除了逛书店,还在边上音乐厅听了一场当地中学生的音乐会。算算时间,和代官山茑屋书店比,估计这个文化中心时间也差不多建成的吧。所以中国在地标文化建设上也不差,估计差就差在影响力上,毕竟中国只有少数城市有这样主打书店和图书馆的文化地标,而日本茑屋书店的影响力就更大了,影响了一个城市近半的人口。
回到这本书,刚开始读,发现是吴军老师做的序,吴军很少给图书作序,看来一是可能他跟增田宗昭有点交情,二是吴军也比较认可这种商业模式、设计能力和服务精神。
这本书讲的内容和流行词新零售比较接近。增田宗昭在开始先介绍了经济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匮乏阶段,用户看中实用;第二阶段产品足够丰富且各种平台出现,但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选择困难;第三阶段,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提案阶段-对平台进行创新。在第三阶段,需要更多的“知的资本”,知的资本储备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设计是需要智力的。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改变随之而来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员工提供设计/提案的智力资产,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此时员工和领导已经改变原有的报联商工作方式和垂直的管理,变成相互并列关系,有趣变成有向心力的理念,把智力装置一个一个连接起来,这边是云模式。
他也提出了从线下到线上和从线上到线下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即通过技术降低成本,从实体到虚拟,从线下到线上,实际上是为了省时间、省钱。第二种趋势,当人们有了钱和闲暇时间后,为了花时间、花钱,其实就是为人的心境(心境这个维度恰恰经常被忽略,效率并不等于幸福),即舒适的感觉付费。实体店,在创造更优的客户价值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有及时性和直接性,比如便利店是把这优势发挥到极致的模式。以精深的专业水平创造出让人喜爱逗留的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让实体店面成为由互联网公司运作的实体,打破两种不同业态的边界。寻找网络和实体的真正协同。
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思想。比如自由,自由不是可以选择不做一些事情,而是看准了目标,可全部投入专注于完成公司给的目标。又比如他觉得做事业95%的可能性都是失败的,所以要做5%那些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但又有潜力的事情,全力以赴做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