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一)》读后感1700字
蔚为大观,条理分明,化繁为简,大家之学
这卷一其实是胡先生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去年已经读过一遍了,没想到微信读书换个封面名字又端上来了[捂脸],但胡先生这本是一道大菜啊,简直是让我赚到了,手不释pad的读完,依其脉络,简略为记:
1、《诗经》:胡师自其中析离出忧时派、厌世派、乐天安命派、纵欲自恣派、愤世派五种,春秋之际,列国纷争,各施其志,互相攻伐,百姓奔忙流离,固有的阶级打乱,因时势而发的民意,民意积而为风歌,采民歌而为《诗经》,其后孔子删节之。
2、《老子》:不堪诸侯竞争(有为)之苦,五种风议交相汇合,遂产生“无为”的哲学,刺破自古以来有意志的天道观念,政治上主张小国寡民,人生中主张不争主义,大道从简,老子再把一切归结到一个“道”,砰,中国古代哲学正式开学。
3、孔子:邪说暴行之际,孔子欲行周礼,政途不顺,于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听说还顺路去拜会了老子,好在孔子是个积极的人,见多而识广,晚年潜心于《易》,于是把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与这些年所受所学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嘭,孔子得道圣人立,其哲学的根本观念就是要“知几”、要“见几”、要“防微杜渐”,以《春秋》正名,推礼乐治国,以至于其语录《论语》,都是这一观念的实行。
4、墨教:墨子是个大神,“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一不高兴自己创立了墨家之学,差不多处处与老师反着来,而且他是个实干家,拉起徒众,进而成立墨教当了教主,其哲学的精要在其“应用主义”与“三表法的论证法”。
5、杨朱:像墨教这样自苦救世的事业太难太幸苦了,有些人又返回去想起老子的无为主义来,更近一步发展成极端的为我主义,杨朱的名言就是“损一毫而利天下不为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小时候我有一个做木匠的表叔把这句当成自己的口头禅)”,其哲学根本方法在于“无名主义”,把一切人文都看成虚伪的,只想要一块实在可得的自留地单干。
6、别墨:墨教在那时是非常流行的(杨朱也很流行,儒家被迫偏安一隅),于是产生种种派别,大概也是因为它还是一个实体组织吧,有组织就有权力,于是就分出派别,要自立山头就得有理论依据,于是墨学发祥开来,科学的、宗教的、诡辩的、时空的,灿烂辉煌,但也自己从内部开始烂了。。。。。。又是众矢之的。。。。。最后就泯灭了,以至于《史记》里都不怎么提它。(类似于从前我们很少看到详解三民主义的书)
7、庄子:在墨家、杨朱、儒家一干人搞辩论赛时,有一个人在旁边拎着酱油瓶怡然自得,他叫庄子,本来都以为他是围观的群众而已,最后他上台砸场子了,他说:你就算辩赢了你就真的对吗?我就真的不对吗?用你的是非来裁判我的是非,或者用我的是非来裁判你的是非,这当然就不讲不清楚。那请一个第三方来做裁判?如果他的是非和我的是非一样,这对你不公正,如果他的是非和你的是非一样,那对我不公正。什么?如果他有他自己的是非!,那对你我都不公正。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大家都散了吧,辩个毛线。。。。结果,他被打得以为自己是一只。彻底的怀疑论者,达观的出世思想,这就是庄子的哲学,后来成了懒人的借口。
8、孟子:孔圣人后儒家的一帮不肖子孙,被杨墨打得落花流水,武功秘籍散尽,只落得一部《孝经》和《大学》、《中庸》两篇学习心得,后来孟轲横空出世,师从儒家,兼取别派,居然从这两篇学习心得将孔圣人的学说重新发扬光大,并更进一步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层次,主张人性善,养浩然正气,讲究做大丈夫,中国哲学的人本主义萌发了。
9、荀子:孟子别开生面,重新把儒学推向市场,杨墨渐次被挤压,儒家学院又一个伟大的CEO——荀卿登台了,好家伙,一上台把诸子批了个遍,包括自己人孟老前辈(荀子穿越到现在一定是大众点评的CEO),他是个好战分子,他要战天,“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他说人性恶,他要法后王,他的名学是儒家法家之间的过渡。
10、法家:胡先生说中国古代本没有什么法家,所谓的法家学说都是法理学,道、儒、墨诸子都对法理学有一份贡献,韩非子是法家最有名的代表,后来被同学李斯毒死在狱中,再后来李斯教唆秦始皇把诸子百家的书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