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数英雄》读后感1200字
勇者无惧,仁者无敌
不知不觉,这本《老梁说英雄》看了六个多小时才看完。平时就爱看老梁的节目,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和主持人,老梁是很渊博的,似乎无论什么话题,都能说出一些道道儿来,而且往往有些新鲜的消息和一些有意思的看法。
这本书是以《老梁刨楚汉》为依托整理成书的。以电视节目为基础,自然就多少摆脱不了电视节目的特点,比如每一节的题目都很抓眼球,叙事既流畅又富于悬念,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视角独特,最后往往以中心思想作为结尾。
这些都不错,我也很喜欢,阅读体验也很好,偶尔也有些道理引起思考,比如说到秦灭亡的原因时提到:
忽视道德伦理的规范与人文教育体系的建设,也是使秦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个角度有点不一样,很多人在评秦的灭亡时往往会归结于秦始皇的残暴,劳民伤财,二世的昏庸和赵高的弄权等。但秦始皇夺天下时对法家主张用的得心应手,无往不利;治天下时还是以法家政策为主,郡县制强推的过快过急,解决复杂问题喜欢毕其功于一役,没有顾及道德规范,思想教育等有利于长治久安的政策,再加上死得突然,身后事没有安排妥当等各种原因,导致后来快速的崩盘。
说到少数几个在刘邦建国初的鸟尽弓藏的清洗中全身而退的大神,张良是转身转的最华丽的一个。他的进退得宜让人看到了什么叫做政治智慧:
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渐由“帝者师”退居于“帝者宾”的地位,并时时遵循时进时止、可有可无的处世原则。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侯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而且,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素来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汉初三杰的萧何当初职位,名声,智识等各方面都比刘邦高出一筹,但却从一开始就奉刘邦为首,甘愿接受他的领导,是何道理?
但刘邦成为主角,有其必然性,史书上说:“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也就说,萧何等文吏害怕事败不成,反害了身家性命,于是“尽让刘季”——这才是刘邦成为沛公的原因,而这也是萧何愿辅佐刘邦之原因——他没有勇气做“出头鸟”。
刘邦当时因为误期按秦律当斩,被逼造反固然是领导起义的重要原因,但是刘邦性格中的桀骜不驯,天不怕地不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勇气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这也让我想起遵义会议后周主动走在毛身后的情景。读的书多,经验丰富,考虑周详,深孚众望等这些优秀的品质并不就一定能造就出一个杰出的领导人,遇事敢担当,敢于领导,敢于胜利,敢于冒险(当然还得能把事做成,否则就是蛮干了)似乎是大领导更重要的素质。问题是,这样的素质,到底是与生俱来的,还是能后天学习造就的?
当然,短平快,角度新,有悬念等这些适合电视媒体特点的内容,自然就不会十分深入。出于对老梁的喜爱以及对本书本来的期望值就不高,能够有些引起思考的部分,毕竟比故事会已经好不少,闲来没事可以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