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时代》读后感1400字
一直以来,社会中对人性的主导思潮都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充满着利益关系的,自私性与竞争性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书籍都教会我们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取得更大的利益,这个时候,谈及感情,难免显得扭扭捏捏,天真不已。
人性或许天生就充满着某种自私性,但自私性绝不足以构成整个人性,人类仍然会因为受到他人的情绪感染,而做出使自己利益受损的事情,比如舍己救人。在灾难面前,总是有很多人不顾自己的安危拯救他人,太多这样的行为让我们无法用自私和利益去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中仍然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共情”二字于是应运而生。
我们现在熟知的“共情”(empathy)一词最早应用于心理咨询,其后才被逐渐引入到学术研究中,简单来说,共情就是生物因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相似的情绪体验,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主角伤心不已,自己也会跟着落泪一样。
弗朗斯•德瓦尔这位动物行为学家在本书中用了长篇大论的动物实验验证了共情心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比如著名的大鼠实验通过训练大鼠按动压杆来获取食物,但前提是每次按动压杆,旁边的大鼠都会遭到电击,实验表明,当大鼠看到同伴遭受电击时,就会停止按压,哪怕无法获取食物;再比如,罗马尼亚总统曾集结了上千名婴儿,将他们投入“感情集中营”,剥夺他们应得的温情,结果当“集中营”的大门打开时,这些被重新投放到社会中的孩子从不哭笑,终日蜷缩成一团。前者证明了生物会对同伴的痛苦感同身受,后者体现了缺乏感情对人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然而这只是本书无数例子中的一段,书中的实验之多让人甚至需要仔细查找才能看到只言片语的结论。无论是看到演员走钢丝,观众的心也会提到嗓子眼,还是婴儿听到身边的婴儿啼哭自己也会哭,亦或者打哈欠会传染,但对自闭症患者免疫,都或多或少证明了生物之间的行为与共情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共情的主要内容都包括什么呢?
作者对此用了俄罗斯套娃作比喻,共情的内容就像俄罗斯套娃,从内到外层层递进,最内层是“情绪感染”,即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得跟对方一致;其上是“关心他人”,由于受到了情绪感染而采取行动;最外层是“设身处地并且有目标的帮助”,与同情心泛滥不同,共情更体现为一种因感同身受而采取的一种真实行动。
尽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出现了种种屠杀与酷刑,但并不代表共情心不存在了,作者表示,“我们之所以能够对敌人毫不留情,正是因为共情遭到了压抑”,“世界上的很多麻烦都可以归结为某些人的俄罗斯套娃只剩下了外面的空壳”,这个理论十分值得玩味,就好像在说,共情才是生物的主要属性,而社会中的自私与毫不留情的竞争只是共情被掩盖的结果。
尽管共情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但抛开利益只谈共情,对于我们这些被主流思想教化的人来说仍然不敢苟同,谁又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帮助行为就只有单纯的共情呢?尽管人类存在着自私的属性,但同时还有着另外一种特质,虽然这只是一本学术研究,虽然书中的实验多到我险些看不下去,但作者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共情的存在与它扮演着的重要作用。
作者在第一章说到,“过去,我们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战争、恐怖袭击、全球化和政治丑闻的细枝末节,却忽视了更宏大和基本的东西,那就是如何在保证经济欣欣向荣的同时,让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如果未来社会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我们能从社会中攫取多少财富,还有如何将社会的力量整合到一起,那么共情这种人类的天性恰好能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进步。
微博:@木本缺一
公众号:壹本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