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000字
当我去年第一次捧起《当尼采哭泣》一书的时候,正处于人生的一个低谷。在孤寂与烦乱中走近了亚隆老先生笔下的两位大师,一个是伟大的哲学大师,一个是伟大的心理治疗大师,在两种思想的碰撞交融中,不断的审视自我。仿佛他们是为我而来,所谓的“清扫烟囱”,清理的也是我的垃圾,在教导我不停地自我剖析觉察,用大师的思维试着去理解身边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绪慢慢平缓了许多,思想也得到升华。在这种艰难踯躅中,经过断断续续,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才在似懂非懂中完成第一遍阅读。掩卷回思,经常暗自神伤、低眉垂泪,有一部分是为两位大师所感动,更多却是为自己而感动,在两位大师的谈话治疗中,我成了最大受益者,完成了自我疗伤。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亚隆老先生及本书肃然起敬。从那时起,我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收拾清理干净自己,换一种心境,换一个维度,重新拾起本书,怀着一份尊重与崇敬,再一次与两位大师会面、对话。
机缘巧合,近来从微信读书中搜索到该卷,欣喜若狂,恰似他乡遇故知,迫不及待的与老朋友见面,收拾妥当,干干净净的赴约。换一种心情,换一种视角,盛装出席,隆重如约而至。此次会面,更像是参加了一场心理学的盛宴,大家齐聚,百家争鸣。
在这场盛宴中,亚隆老先生以生动的故事不着痕迹地描述各种心理学派的理念与治疗技巧,包括催眠、行为疗法、完形疗法,等等,当然了,着墨最多的就是书中配角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与其后衍生发展的动力心理治疗,以及作者专精的存在心理治疗。在盛宴期间,大家探讨的话题涵盖面也非常之广,从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情绪勒索、自我探索、现实问题等话题,到歇斯底里症、强迫性思想、偏头痛、焦虑等病征的描述。可说是哲学和心理学的博弈,关于对存在进行深度探索,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人生的意义。
在两位大师的一问一答中,不知不觉,又到盛宴结束,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掩卷回味,面对人生的思索,不断地提醒自己,真正的敌人不在他人,永远是自己,是自己面对衰老、死亡以及本身对自由的恐惧。
所以,邀请希望踏进心理学大门,想成为大师的朋友们,可以阅读此书,近距离接触下两位大师,感受一下心理学的魅力,在盛宴与享受中领略哲学与心理学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