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读后感1400字
从三国演义开始,三分魏蜀吴的桥段便深入人心,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二爷,黑脸的张飞,还有智慧之神诸葛亮,在普罗大众眼中早已封神,那么诸葛亮加五虎那么流弊,为啥最后西蜀亡了?周瑜真的那么小心眼被活活气死了?诸如此类的疑问,不少。当然,我是没有心思去看三国志,还好,遇见了这本书。
先说名字,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猜测文风应该与明朝那些事儿类似,读着应该轻松些,翻开之后,作者果然没让我失望,尽说些大实话,诙谐幽默简单明了,少了些厚重,多了点舒适。
整本书以董卓,曹操,刘备几人为主线,把整个三国时代的大事小情串连起来,最起码,让我这个一锅粥型伪历史爱好者有了一个大体的脉络,单从这一点,比严肃史书更适合我。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
三国时代,自汉灵帝死后董卓入京师开始,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代领导人,董卓,他比曹操大23岁,比刘备大29岁,那个时代,还没使君与操什么事。游侠也有年少时,少年董卓胸怀大志勇力非凡,带着靠自费及人格魅力招揽来的羌族勇士,平定四方战乱。“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董卓从一出场就是一个反面角色,好色,贪婪又愚蠢。但再丑陋的癞蛤蟆,也曾有过小蝌蚪的可爱时光。至少,在曹操及刘备还只是孩子的时候,于历史深处叱咤风云的,正是少年侠客董卓。”不过这为大侠真不适合治理国家,脑子不够用,侠士的世界里,只有好人与坏人,士大夫的世界他不懂,天下大乱不说,自己也是身败名裂,而且接班人选的不太靠谱。
第二代曹操刘备,这俩人一个起点不一,但都凭借自身努力走上了人生巅峰,而且,看过之后也会发现,曹操没那么十恶不赦,刘备也没那么宅心仁厚,帝王霸业,并不是单纯的好坏来区分,“所谓正义与邪恶,在帝王基业这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二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来有往,很热闹,接过董卓的战旗,杀戮天下,横行四方。“说到杀戮,别看董卓名声极坏,曹操善名远扬,但与曹操相比,董卓就像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般清白。单说曹操在徐州屠城,一次就杀掉平民百姓几十万,这种大手笔,董卓想也不敢想。”
第三代领导人,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了。到了他们这一代,主子要么脑子有坑,要么生命线太短,智力超群的二人,成为公众认可的领袖。但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剩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五丈原之后,历史的聚光灯就又聚集到了司马家族。
三代领导人,第一代领导负责闹腾,第二代领导负责祸害,第三代领导继续折腾。终于折腾累了,就开始休养生息,休息够了,开始下一轮折腾,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书里提到过很多小说中的偷梁换柱,比如孙坚温酒斩华雄,被关羽抢去了,孙权草船借箭,被诸葛亮抢去了,孙权马跃澶溪,被刘备抢去了, 还有魏国大将文聘,他的空城计,也被诸葛孔明偷走了。当然,这些丝毫不影响三国演义的伟大,历史啊,就是那么回事,一锅粥也好,满汉全席也好,好看精彩有感触,于读着而言,就足够了。
说到这里,感慨的也差不多了,难免想起小时候历史概念里的好人和坏人,后知后觉,哪有那么简单,就像孔明给阿斗留下一句亲贤臣,远小人,可是没说到底咋区分,所以被水平有限的刘禅整跑偏了,更何况,好坏无绝对。抛开刘禅的个人水平不说,我们玩三国杀的时候就几个人,还经常认不出内奸,甚至刚开始还会把不明反的反贼当忠臣,更何况实际情况呢,换位思考,没那么简单。当然,刘禅推塔还是挺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