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旅行》读后感900字
蜜月旅行——逃离战争
莫迪亚诺是201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现今健在的写二战的作家不算太多,他算是其一。
看《蜜月旅行》并没有此前看《家谱》那般轻松,说是蜜月旅行,实则是一对夫妇逃离战争的一段旅程。其过程可想而知,可是作者貌似没有太多直接的痛苦吐露和对战争的直面控诉,他所有的愤恨可能藏于那平淡的语言背后,藏于这对夫妇生活的背后。
故事并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多声部进行。八月的夏日,“我”无意中听说一名女子在米兰的酒店自杀了,想知道更多的悲剧细节,却发觉这名女子似曾相识。回到巴黎,“我”设计了一次消失,逃离偷情的妻子和好友,去追寻那个悲情故事。于是引出了里果、玛格丽特的故事。
回忆将他带回了与里果夫妇初识,那时的里果和玛格丽特正在南方蓝海岸边的一家旅馆中避难。他们将这场避难看作是蜜月旅行,逃离追捕,逃离战火。里果和玛格丽特的故事是小说的一层。
“我”是小说的另一层。“我”——让不是一个漂浮的影像,是故事发生的一个真真正正的的一个人物。“我”与妻子关系的变化甚至可以单独串联成一条线。(通过“我”的思考和心理呈现出来的阿奈特的背叛及其两人的感情关系变化甚是复杂,理不清)。“我”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穿插在整部作品中,是所有故事情节的粘结剂,是推动故事发展、揭开有关英格利特与里果那段二战中的故事的动力。而且,小说中让的心理活动是阅读快感获得的最大阻碍。人的心理活动很多时候都是杂乱的,无头绪的,因而理解起来稍显困难,好在他有行动的支配,一定程度上将人物写灵活了些。
这本书没有太多哲理化的东西,但是通过战后一代人“我”的精神和生活描写,那一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总还可窥见一斑。写战后青年人精神迷茫的作品很多,但每个故事每个人物总有它的特点。莫迪亚诺的描写特点还没看清楚,了解不多,不做总结。但是让的徘徊从小说最后可以看出,他一直不知作何选择,不知该不该原谅阿奈特,该不该回到原本的生活模样,两人都无法挣脱。
【生活没有我仍在继续】
【可以确定,我并不想见任何人,不想说话,不想做解释,不想重新进入我人生惯常的生活进程。】
2017/04/09于深圳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