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读后感1100字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本书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工程问题。
把一个手机拆开,了解每个部件的作用,是科学思维。把手机装回去,则是一个工程问题。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除了知道要造一个手机之外,什么都不知道。比如老罗和他的锤子手机。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就算不懂原理,依然可以造火药造飞机造火箭。技术和工程,长期都是跑在科学前面的。
生活,甚至比工程问题还复杂。因为当把生活当成问题之后,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成了问题。工程师拿着问题解决清单思考怎么解决他的女朋友,结果呆伯特诞生了。
这本书提供“工程思维”,可以作为思考框架的一部分。在《穷查理手册》那里知道工程思维是一种很有用的思维方式,不过查理并没有细讲,只是提到了工程中的冗余模型。想要找一本关于工程学的书,找到的标题基本上都是《XX工程学》这样的。所以看到这本,也就先将就下了。这书前面还算干脆,提出工程思维的核心是『模块化系统思维』。说白了就是先把手机分成各个小功能组件,然后组装在一起。工程师装出来的手机主要是为了满足功能,所以摄像头突出来也无所谓。这也是工程思维的一个硬伤。另外一个是把产品看得比人还重要。
工程思维的优势则是解决具体问题。作者提出工程思维的三个特征是结构、约束和取舍,其实也就是定个小目标→建模试错→权衡取舍。写到这里才蓦然发现,这他么不就是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么?原型、试错、算法、启发法、心理意向、心理表征。。。甚至还可以对应到生物学中的『同功不同源』,用不同的结构和方法实现同样的目标。所以所谓工程思维对考虑问题没有什么帮助,作者甚至不知道工程思维的底层思维是什么。
对具体解决问题更没有帮助。
因为具体问题更复杂,同时需要更精细的模型,所以具体工程领域都有一些标准化模型和解决方案,技术手册比板砖还厚,隔行如隔山。这本书也没有把前面提出的原理贯穿始终,沦为一本破碎的故事书。而且也像大部分强行讲故事的书一样,讲着讲着就忘了为啥要讲故事。倒是最后的译后记,看起来有几分亲切。
工程师思维的一个特点是行动大于语言,在这方面他们反而比爱讲故事的人懂得更多道理。
怎么把这种思维应用到学习上呢?
先搞个最小化可行目标(微目标),再搞个最小化可行产品(微习惯),然后一直做,试错迭代改进方法。模仿优秀的人。
至于把工程思维用到商业上,其实大家一直都在用,商界和政界就是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本这样的传记都是一本问题解决手册。如果最后被问题解决了,我们大概都没有机会看到他的传记。
“如果你打算做一件事,你总能找到一种方法;如果你不打算做一件事,你总能找到一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