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我的管理心得》读后感1500字
一个团队的发展就像是在雪地里面滚雪球,一个人开始滚雪球,渐渐的雪球越滚越大,球越大越往上,需要的推动力也是越大,自然以一个人的能力无法将它继续变大,当发现一个人无法推动时就需要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然而需要的这一群人不是为了雪球变大而去推动,在路上看到有别的团队在滚更大的雪球便放弃现在而去加入,而是需要是为了一个目标和方向为之努力的人。因此团队的管理需要第一就是:大家有共同目标,并且为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当然在这条推动雪球的路上会无聊,会疲乏,会迷茫,那我们就需要在这条路上增添动力和希望,这一动力和希望就是企业文化,一个团队要持久要发展,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在工作中有辛福感和归属感,自然心就不会慌张,人也就不会迷茫。企业文化大可以是一个团队的思想,一个团队的管理制度,小可以是大家组织一次户外拓展,每天学习一个单词,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 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样的文化需要在员工心里深深扎根,因为在这一条路上如果只有目标没有过程那终将是一潭死水。因此团队的管理需要第二就是:企业文化的创建。
“团队的成就都是先对人再对事”,找到合适的人比找人去匹配合适的岗位更重要,因此把一个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将会事半功倍。 马云将自己的团队命名为“唐僧式团队”,“唐僧这样的领导,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执着;孙悟空虽然自以为是,但是很勤奋,能力强;猪八戒虽然懒惰一点,但是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沙和尚从来不谈理想,脚踏实地的上班。因此四个人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最完美团队”。而这样的团队无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团队需要“各样的人”,但是“各样的人”都要找到合适的岗位,不然人再多都将是散沙一片。因此团队的管理需要第三就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因此在一个团队我们需要有一位带头人让我们明确目标和方向,但当我们明确方向之后不再是没有思考的跟随,而是都应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各司其职,并且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更好,而不是一直盲目跟随,直到像“毛毛虫”那样大家都失去方向,都去跟随最后导致大家都饿死。因此团队的管理需要第四就是:头脑清醒的领头人和一群头脑清醒的跟随者。
人都有一种惯性,习惯了一种状态如果不及时补充更多的新鲜能量那就会出现疲惫和懒散,因此新鲜的能量也是团队成长的必要条件,那么如何在不变的 职位上有新的吸收?员工培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习惯了每天做同样的事,后面就容易机械的做事,所以在同样的工作中要想永远觉得有激情有新鲜感,培训是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当然培训的内容可以是和自身工作相关,及时补充自己不清楚的和需要改正的,也可以是和自己的工作没有关系的,去学习工作外的新的东西。因此团队的管理需要第五就是:新的知识注入,适时培训。
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当然还有很多团队内部的、外部的东西需要探索,但是由于现在我未达及那个高度,自然不能搬弄企业家的思想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