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读后感1000字
阴错阳差读到这本书,是因为好友推荐了一本书也叫暗示(后来得知是遇谨写得),据说那本书也很好看,可是已经读了韩少功的,带着一种好奇就进去了,结果读着读着,深深被书中内容所吸引。小说刚开始挺轻松的,让我读到了言外之意,文外之意,打开了视野,扩充了认知,可是越读越感到,诙谐中颇感紧张,紧张中暗含深思,深思后,深感作者对当代知识危机的忧思,以及他对“实践方能出真知,知识源于有血有肉的生活”的情怀。以下是读完本书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供书友一起探讨。
1.宗教,政治,伦理,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书中曾提到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中的一句话“宗教是政治化的,政治是伦理化的,伦理是艺术化的”,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暂且不谈宗教。政治能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生逢于时,还需洞察大势,跟上时代,懂点政治。伦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情冷暖的写照,经常讲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其实世界也亦然,每个人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六度分离理论曾被证实“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并不是梦话,终究有一天可能实现。紧接着是艺术,它应该是“文化”里的一个分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关系交往中思想语言的提炼凝结和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精神的高度提纯。
好的政治能让文化延续,好的文化能让伦理更和谐,好的伦理能让政治更有秩序,让文化更绵长。
2.理论,实践,文学之间的关系。“把文学写成理论,把理论写成文学”这是作者的一个声明。这是很难做到的,也会招来很多批评,但这正是作者的追求,理论变成文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也必须通过实践,否则就是空洞的理论,就是臆想的文学,就是“纸上的学舌。”
3.具象,言语,文字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书最吸引我,引发我兴趣的妙处。历史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是否客观真实,没有以人的意志和情感来抒写?生活处处也充斥着文字,很多习惯和行为方式被文字固化,尤其是当代,爆炸式的新闻,无痛不痒的鸡汤,极速变化的信息等等,往往会忽略文字之外的具象和言语,而这两个东西又常常会给人生体验带来更多的温暖,生动和乐趣。
4.人生。李坨先生去探访韩少功先生的乡下家里,看到挑着粪桶,穿着破和尚衫和短裤,满脸玉米粒汗珠的他,心里的疑问释然了。让我看到想到的景象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群乡音,一片菜地,人融于自然,淡泊宁静,悠然自得。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