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自传:喜剧人生》读后感1200字
第一次看到卓别林这个名字是在初中的历史书上,当时看到书上的扮相(穿肥大的黑裤子,白衬衫,西装上衣,八字胡子,圆帽檐的黑帽子,拿一个短的手杖),以为他是扮演杂技团里的小丑,也一直想象不到他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直到偶然看到这本自传书,才开始慢慢了解他的一生。
查理 .卓别林有一个哥哥雪妮,父母离异,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家境还不错,母亲是话剧演员,美丽有气质,查理六七岁左右时母亲下岗,条件开始变得艰苦,母亲不得不把他和哥哥被送进类似慈善机构救助院上学,而母亲自己则进入妇女慈善救助机构,几次送进去,又几次出来,辗转好几个学堂,中途哥哥不念书出去赚钱,母亲在缝衣厂缝衣服,入不敷出,经常没有吃的,母亲更是因为哥哥出去打工失去音讯,加之长期饥饿而发疯,进入疯人院(这一段很感人,一个伟大爱孩子的母亲),深切体会到贫穷给人带来的种种困境。小查理不敢去看母亲,后来的一段时间,为躲房租东逃西藏,直到一天收到哥哥雪妮要回来的电报才安心住下来。
查理从小有一个当喜剧演员的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录用表演,演一个话剧中的小男孩,从此开始了他人生的逆转之路,从之前的粥不裹腹,到每周6便士,到每周几磅几便士,到十几磅,几十磅,再到几元,几十元,最后每周几千几万元,看到了一个成功人士的金钱上升历程
当然这中间他也从伦敦发展到美国再回伦敦,再到美国,从话剧喜剧演员转变为电影演员,转换好几家影片公司,从演员到制片人,越来越多的喜剧积累,到大街小巷都知道卓别林这个人,商店玩偶都是卓别林的喜剧形象,当然随之而来的除了财富名誉还有苦恼—-粉丝太多,出行不便,吃饭不便,各种不便的苦恼,就和现在的明星所拥有的苦恼一样
人生路上总是有喜有悲,不会有哪一个的一生是风平浪静的,查理拍摄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电影,《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天才一样的存在,他也认识了很多很多上流社会的人,爱因斯坦,丘吉尔,还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谈过话,他写到希望中国可以发展的繁荣昌盛,也真心希望世界人民可以和平相处,很感人。
美国经历着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变化,卓别林却一直只拍无声电影,因为他认为如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一旦被加上了声音,就再也描绘不出他本来的神色了。即使是这样,他说拍摄的无声电影依然引起了一片又一片轰动,真正的艺术会被大众人喜爱,他引领的是无声电影界的潮流与不可超越的时尚经典。
人红是非多,因为在转换为美国国籍上有了冲突,导致美国政府打压他,打压他的电影,宣布哪家影院买卓别林的电影就打压哪家影院一年,最后卓别林被迫离开美国,定居瑞士,开始了他的美妙余生~
看这本书情绪跟着作者跌宕起伏,从贫苦到超级富有的一个过渡过程,就好像是自己身边的人所经历的一声,很多电影的制作情节特点并不懂,因为接触不多,也没有深入了解过,总之还是很喜欢的,看完这本书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看几部卓别林大师的无声电影,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搜索出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