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的冷门知识》读后感1300字
其实有时候在想,明明你看完这本书的书评,和你只看其中一点,甚至只是看别人书评或者百度简介之后的已经有的想法都一样
那为什么还要看书?
或者说大家明明都是在聊书里的某一句话,甚至哪怕大家基本上都没看过那本书,然后就可以聊的很欢
那为什么还要看书?
很多时候书提供的只是一个聊天的契机,提供的是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话题,不是吗?是,也不是。
其实有时候看书的目的,是跟随着书中主角走上一程,以他们的经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或是加深对观点的看法和理解,有时候是替代我们在人生中走上这一着,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领会,也就就是父母劝诫孩子的很多道理孩子都不管不听不知道的理由,读书的同时要多走走看看,也是为了加深理解,也是为了指导现实。
可是为什么人会有不撞南墙不回头呢,或许是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变化,如果只是沿用上一辈的讲法,不自己实践的话,很多机遇就会错过,无法适应变迁吧,一旦气候更替,原本遥远的危险的森林或许就成为了世外的桃源。
随着时间的碎片化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与及时,很多人习惯了信息碎片化的获取模式,而这种模式很容易存在的问题则是不易搭建框架体系,很容易是大脑接受信息刺激,然后获得一定的愉悦与成就感,然后降低下去,再刺激的重复模式,得到的信息容易零散,而毕竟我们的时间有限,信息总量越来越多,所以越来越不容易全面,反倒不如在一定领域上的专而精
另一个则是标题党的横行,以及思辩求真精神的减少,信息的成本是包括获取信息的成本和剔除噪音成本两方面的,而随着标题党的横生和论证模式的缺乏,很多虚假信息要剔除的成本就更高了,也因此碎片化得到的信息往往很多杂质。
而思辩模式的丧失正是好奇心与质疑精神的丧失,当我们习惯于依附别人的言论,过于迎合别人的看法,就容易人云亦云,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事件容易一下子火起来再一下子反转,并且存在大量无理性喷子的原因。
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其实有些时候孩子的好奇与想象值得我们赞扬与学习,对于他们的很多问题也值得我们陪着他们去探究与实践,我们已习惯迷信与权威的话语,少有提出质疑,少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与毅力了。
开个脑洞,我们很多人知道很多公式的直接应用,知道手机电脑的使用,微信百度游戏用的得心应手,可是科技再发展下去,要是哪天因为某种原因,现在尚且知道理论来源与推导的那班子人消失了,抑或是失传了之后,我们再面对着电脑与手机,发现对他们的原理一无所知的时候,当把存世的机器用坏了之后,我们将陷入理论与科技的大段退步的模式,的确,学校和书本会延缓甚至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可是如果社会太过功利化,学习的内容也从数理化生的理论转向热门的专业,夸张点的想,没有再学理论的话,是不是会有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如同每个人都知道彩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可是为什么的理由,很多人却不知道。很多人知道成语现在的意思,却对来源与典故一无所知。
保持童心的一种讲法,就是保持对生活的好奇~
keep hungry,keep foolish
求知若渴,虚怀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