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读后感800字
跑马观花读完此书。本来是搭配《耶路撒冷三千年》选择本书的,但是作为配套书的确不怎么配套,因为着笔耶路撒冷很少甚至一笔带过。本以为是讲宽容,其实是讲的宗教讲的是基督教,只不过围观宽容主角讲基督教的,甚至两者互为主角。描述两个主角是跳跃式的,跳跃时间跳跃地域跳跃人物,因此有零零碎碎的感觉,作者文笔流畅翻译也没有什么问题,但阅读并不那么流畅,细想可能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异国文字表述方式有关吧。
回味这本书,主要的味道就是一个苦字,虽是说宽容实质上都在讲述不宽容的历史,所以全书充满了苦涩之味,为什么作者要站在宗教的角度讲宽容呢?而且特别选择基督教,我以为这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基督教是以博爱慈心为本的,宽容应该是基督教最起码的生存意义,但把脉基督教历史看到的是完全相反的情况,也就是说千多年来不宽容一直是基督教的存在方式,其博爱和慈心的本早已逃得无踪无影了,由此推理,既然宣扬博爱慈心的宗教组织及信徒们都难做到宽容,世上还有什么能做到宽容呢?我以为这是阅读此书最有收获的地方,它告诉我们宽容之所以难以做到是因为不宽容大行其道:国家不宽容、种族不宽容、社会不宽容和诸多较小形式的不宽容,而所有这些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大大小小的不宽容能持之以恒的根源就在于有一种体制存在,而且我们不是只有一种不宽容体制,而是有一打不宽容体制。不是只有一种人类自相残杀的残酷制度,而是有一百种。这就作者的结论,我深以为然,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的另一个书名叫“人类的解放”了。
既然本书贯穿一个苦,我的书评也一苦到底吧,借用书的结尾作我的结尾:只要不宽容还是自我保存法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求宽容就差不多跟犯罪无异。有一天宽容将成为常规,不宽容将像屠杀无辜战俘、焚烧寡妇、盲目崇拜印刷品那样成为神话。也许要等上一万年,也许要等上十万年。但是,这一天会来的,紧跟在载入史册的第一场真正的胜仗——人类战胜恐惧的胜仗后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