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第二部:国命纵横(下卷)》读后感1300字
关于苏秦和张仪的这段历史,印象中的版本是这样的,两人师从鬼谷子,出山后,苏秦说于周、秦,不得用,败兴而归,家人冷落,草屋苦读,张仪在楚做门客,被诬偷玉,被逐归隐,再次出山苏秦反其道,说六国合纵,用计使张仪来投,又羞辱张仪,激他到秦国,又一路资财暗助其为秦相,张仪知道后,受感动,许诺苏秦在世不破坏其合纵,后苏秦挂六国相,在燕在齐做间,被暗杀车裂,张仪推行连横一一破解苏秦合纵。
看这《大秦帝国》惊觉自己也许学的是假历史,然后又到处翻阅资料,看到的是全然不同的另一个版本,张仪比苏秦要早三十多年,张仪相秦国同一舞台的应该是犀首,也就是说两人并非一个时代,而苏秦配六国相印促六国合纵攻秦,实为燕间灭齐,骗齐泯王伐宋引五国攻齐,后被齐车裂而死。
前有《史记》《战国策》,后有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也许哪天又会有新的史料出来重新立个版本,百家之言,众说纷纭,一如那个混乱的时代,所以没办法以自己故有的认知去做评论,但是心里对历史人物有着很多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感知,比如一直觉得苏秦要比张仪更厉害,然而这本书确是以秦为主,自然更偏向张仪,自己也不敢多说什么,毕竟刚刚才吐槽了老谭专注打脸一百年。
所以在书言书,单纯谈谈这本小说中塑造的这两个人物,书中张仪要更豁达机巧些,苏秦要忠直文雅些(小说毕竟是小说,纵横家啊纵横家,怎么可能不腹黑),两人相爱相杀,相爱者,互为帮扶,惺惺相惜,兄弟情深,相杀者,各为其主,各执一见,针锋相对,于二人言,天下只是一盘棋,供二人博弈,建功立业而已,两人终是互为依存,没有合纵就没有连横,一人不出招另一人也就没有价值,天下被搅的天翻地覆,说到底,于大局并无多少影响,却使纵横术成为显学活跃于历史舞台,七国只是名士建功立业的棋子罢了,嗟乎,究竟是时代造英雄,还是英雄创时代。
除两人外,书中还有司马错的将才,屈原的激进,子之的野心,四公子的风采,反倒是嬴驷这本应是男主角的秦王反而着墨不多,毕竟那个名士各领风骚的时期,每个人都太出彩了,纵横捭阖,玩的就是天下。但是不得不说惠王虽杀了商君却能秉承父辈之志,顺着变法路线,一步步按照规划壮大秦国,反观六国,英主去世,后继乏力,变法无功,自毁长城,果然灭六国者六国也,下一部坐等杀神白起带领大秦崛起。
作者驾驭大局能力还是很强的,毕竟七国纷争,时间线各种混乱,能把故事理出来又加入小说写法确实相当难得,但是同样的问题一方面人物太理想化,正面人物都是慨然大气风度翩翩,然而,在那个名士重功利轻清名的时代,很多的是阴谋手段,纵横就更不必说了。另一方面总觉得一本正经写历史的老先生写感情戏还是有些别扭,公子华硬生生变成了公主,又是女扮男装的戏码,各种武艺高强,各种神出鬼没,各种通情达理,各种不让须眉,各种身居高位,各种手握重权……与第一部的人设太相似了,不难看出作者对这类女性的偏爱,但是未免太假,如此生硬的感情线反倒不如没有,在我看来,真实大国较量比杜撰的儿女情长要精彩的多。
最后再重申一下,这真的只是小说,千万别当正式读,期待下一部嬴稷和白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