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全球化与贸易保护的新博弈(原书第2版)》读后感1000字
上回说到因为美国的政府补贴,使得美国棉花价格降低,也压低了世界的市场价格。国际贸易学讲过,一个国家只会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那是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棉花贸易呢?
有人说贸易是狮子与蹬羚的角逐,狮子赢在捕杀,蹬羚赢在速度与机智。但放到美国身上,在棉花贸易中他同时拥有了狮子与蹬羚双重身份。蹬羚身份体现在其发达的技术创新——从棉籽喂牛到棉油养人,美国费尽心思地将每一个生产环节商业化获取收益,几乎到了零废料的境界,这岂是西非国家能够做到的?再谈谈作为世界市场重要要素的文化,在这一方面西非又一次被美国虐得体无完肤!简单举个例子,在西非棉农排除千难万难领到肥料、杀虫剂时,他们却不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甚至储存。走访当地会发现,他们会用储存过杀虫药的罐子盛放饮用水,将用于棉花的杀虫剂用在玉米上,而因此患病甚至丢掉性命。最荒诞的是,当地居民并非如其国家代表那样对美国棉花补贴深恶痛绝,相反,他们很羡慕有这样的政府,认为自己的政府也应该给予补贴。他们埋怨政府只会带来麻烦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确,政府的腐败,运输主线上的层层贿赂压得西非棉农喘不过气,再加上在棉花收购环节上西非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全凭主管定夺区分AB两类,不少棉农也深受其害。在世界市场上,产自西非的棉花往往受到价格的歧视——价格远低于产自美国的棉花,这使得西非棉农的收入下降,导致棉农的积极性下降,本地创业家的新鲜点子也未能得到重视,西非棉花的平均产量一直未能够的到提升。
在销售环节,美国农民与销售合作社的关系是友好的,他们互利互惠。而在西非,销售商往往来自欧洲,当地棉农视销售合作社为敌人,这环节与环节之间的斥力也使得友好的合作变得艰难。如果说廉价劳动力对于西非来说是优势要素,那面对高新科技而言,这一点根本不是优势,不再赘述,西非又一次处在了弱势地位。
近几年追求的有机棉对于西非棉农来说似乎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因为美国在高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棉花也被转基因,杀虫剂,肥料等字眼污染了。想到,西非由于太过贫穷,支付不起以上种种高产推动剂,土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干净的,且密集的劳动力也为有机棉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西非棉农擅长种植棉花并不意味着他们懂得处理发达国家的各种认证文件啊!欧美的有机棉的需求国,标准也是他们制定的,国际贸易繁琐的认证要求,认证申请表格把西非棉农弄得晕头转向,显然,游戏规则都理解困难,他们又是不可能参与这一场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