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推手:刘伯温》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看得十分艰难,源于很多内容都似曾相识,如战争顺序,讲述的情节和故事概括,有好几次都有弃书的念头,但念于期待下半部有自己未知情节,最终读了下来。
此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刘伯温求学及后来入仕的经历,求学及入仕时期都很顺畅,但是他在元朝为官20多年却是不得志的,空有一身抱负理想,奈何元朝官员及朝政极其腐败,贪污、勾结、犯案、私营……已是普遍现象,而身为一股清流的刘伯温自是不被其所容忍,不能拉拢就毁去,所以无罪列罪举报者不在少数,虽如此,但是刘伯温始终想终于元朝,然而在刘伯温多次反元仍没有改变的腐败现象让刘伯温对元朝彻底失去了信心。也是由于他的退隐和对元朝看法的改观,让他后来投入了起义军的怀抱。在退隐的期间,朱元璋大军对俘虏从宽,对百姓广分良田的举动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推崇,从而刘伯温由之前站在起义军的对立面,因这些事件对朱元璋这批起义军的行为大加赞赏。
第二部分则是讲述了朱军与张陈的战争,在我看来,主人公仿佛变成了朱元璋,而不是围绕刘伯温来著书,唯一带过的就是刘伯温在**战役中提出了怎样的作战计策云云,并且因为之前有看过当年明月书籍,全书的故事讲述及第二部分的情节架构,极为相似。
第三部分讲述了明朝已定,刘伯温的战场由战役转为了官场,开始了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争权赛。朱元璋也不再是当初共打天下推杯交盏,高义薄云的朱八八,或许是曾经从乞丐走来的经历让他知道权利和位置能有多可怕,或许是他从一无所有变成天下在手,坐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而害怕失去,所以变得敏感多疑,猜忌心重,手段残忍。渐渐已不想再对刘伯温言听计从,现在,他要展现给大家的是他也有谋划的能力。应该说,刘伯温后来会在官场中被朱元璋挤兑有三点:一.刘伯温聪明但是为人却太过迂腐,虽然在战役中他善谋划,献良策,也有阴谋诡计,但是在官场和是非正义中,他却是有自己原则的一个人,做事情光明磊落,有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可说而说,导致朱元璋对他越来越不满。第二点是刘伯温熟知阴阳术数,拥有预测能力,而朱元璋恰恰就相信这些鬼力乱神只说,在献策时,反而对真相和理论并不太采用,刘伯温只好借阴阳术数来让朱元璋下一些正确的决定,也因此,让刘伯温尝到甜头,渐渐由谋策儒士变成了算命先生。把戏终会被拆穿,而因此让朱元璋疑心是否以往都是如此被欺骗?第三点是在不恰当的时候跳进了朱元璋挖的坑而说错了话,让朱元璋不能够容忍。如宰相事件。
因为在朝廷的不得志,被逼退隐山林,又被逼主动出击回到这深深的漩涡中,最后生病被朱元璋派来探望的使臣胡惟庸下药病死,应该是由朱元璋默许后的举动,可悲。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虽然刘伯温后来想要归隐,可不让他归隐之人大有人在,可叹。学识渊博,正气斐然,谋略术数过人的这些优势到真正隐退后仿佛变成了他的弊端,而展现的是唯唯诺诺,左右逢源,溜须拍马的刘伯温,想有一方安静乐土却不得愿,能谋天下不能谋己,让人不禁欷歔。
对这本书挺失望,从写作手法,故事太过于概括性,并且到后半部的构架错乱,部分内容有误……因读此书,让我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明朝历史,感兴趣的还是可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