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700字
书荐是,震撼40国读者的“生命之书”,《纽约时报》非虚构类NO.1,英文版畅销百万册!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获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36岁,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
去年下半年时,将此书加入到了微信读书,却一直没有勇气读完。最近看到几位朋友在读,于是也沉浸了进来。书名《当呼吸化为空气》,却沉重得几度难以呼吸。
作者早年“弃文从医”,为的是探查“生理与精神共存”,只有神经外科能够给予他这样的介质去了解,然而如此具有人性关怀,一心为探“究人如何才能更好的活着”的医生,面临死神的召唤。太过真实的叙述、坦诚的还原,如一同走入生命的最后,沉重悲恸,又无奈无力。生命体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损毁消亡的存在。不断的叹惋中,也许只有他引用圣经的那句“那人撒播,这人收割”才可让自己些许释怀。
尼采说:“只有生病者才能更深刻地看到健康者看不到的东西”。是啊,从一个健康者,到经历了只有自己能体会的漫长的慢性伤痛,个中人事、观念都不可语翔的发生了变化。内心看透了一部分、强大了一部分、柔软了一部分、恐惧了一部分、珍惜了一部分。
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常年以此自省,奉之行为准则,似乎缥缈无烟。然而,年岁渐增,脚踏黄土,却更加意识到惠特曼所说“如果有神圣的东西存在,那就是人的躯体。”“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也许这就是生病的意义。愿生理与精神能更好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