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自述》读后感1900字
过盈则亏,四星就是满星。
克里斯朵夫.衣修伍德在《紫罗兰姑娘》一书所说:我是一个旅客,我没有家……一个旅客,一个流浪人。我觉察到伯格曼,我的同行者,走在我身边。一个分立的,独立的意识,锁在自己里面,像猎户臂一般遥远。
汤先生用一生总结的道理,就是在非有非无之间。不是说明万物都是矛盾的状态,对人生道路有所选择,另一方面看又对人生没办法有所选择。汤先生更想说的,应该是对待这种矛盾我们要用什么态度,看到非有、改变超脱的部分,也要看到非无、有影响的部分。个人认为,汤先生的时代并不是他最需要的时代,正如在最后几个章节讨论的,中国文化的现状。没有完整的跨时代的适应的中国哲学体系。主流是西方的思想添加了传统的东西,流动循环的血液是西方人神二元,自由为体民主为用。马克思主义也是一样的,虽然构建了现有的社会政治体系,最后提出对中国诠释学的悲鸣。不得不说,我们现在所有的逻辑,符号思维都是源于西方,无法超脱出来,汤先生提出文化学院,编撰儒藏的想法出发点也是这个,希望像佛教传入我国发展成新体系那样,建立现代东方诠释学和底层逻辑体系。所以会说可能不是最好的时代,应该是再接下去一百年甚至两百年之后,高度成熟的文化基础之上,能诞生比较深层次震撼世界的东西。但当下,总要有人去做,树根上的修整树根下土壤的翻动,应当很庆幸的是,汤一介先生是其中之一。
本书的主体内容,跟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挂边,涉及了魏晋玄学以及所有人都逃不了的儒学。虽然汤用彤先生(其父)是有名的佛学家,哲学家,也主研究了魏晋玄学,给我莫名的感觉并不是说完全继承。有点一脉相承的意味,更多是从整个魏晋玄学的架构上去深化,按汤先生的话来说,家学是非无,自身的学术是非有,在非有非无之间。说到汤用彤先生,小结里乐黛云对他有很温柔的描述。乐黛云与汤一介结婚时没有拜双亲之类的传统步子,他笑而不语,乐黛云搬来同住生活琐碎他也笑而不语,乐黛云怀第二胎时被打成极右派,他生平第一次严肃而拉下脸面为她去托关系求人。风波过后日常小心翼翼的不让乐黛云想起极右派的事,庆典冒着非议带她一起去毛主席身边,被邻居举报之类的,去世后学校里的车夫都会不时想起这位温柔的先生。这就是传统儒家外显的样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纯粹的样子跟模样关系不太,也是我看到气质极好的书店店主就死皮赖脸常去,光有好看的皮囊咀嚼几天就让人生厌,不过好看的皮囊容易看淡人际,容易遇到良善的人,有更多修得金玉其中的机会,不得不说,世界真是不公平哈哈。
儒学是从两极之间找完美平衡点,从中取大同,极高明而道中庸。而到家是从一极求另一极,两极可以相互转化,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而魏晋玄学是从道家的骨子里长出来的,王弼贵无(否定),以无为体以有为用。郭象则以有(肯定)为核心,群有即万物,所以名教可以和自然共存。,就这其中郭象提出相为于无相为,意谓为 “无相为”中实现“相为”,就是由无看到转化的倾向,无中包含着有,无和有相生这三重思维。阮籍嵇康继承贵无,说到阮籍嵇康不得不多提几句,我实在很喜欢这两位魏晋名士,在多次行至路尽头后发现其实怎么走都会穷途末路,第三次哭。嵇康倒是我喜欢那首诗,当然嵇康也是文人的情结之一了,魏晋名士故事都挺好的。《赠兄秀才入军诗》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盻生姿。想给侄子侄女起繁弱忘归的名字,没成功,当时略微生气了。
好像离题了,算了,说到这里吧。
我挺喜欢两个故事:一是齐物论里,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懒出境界,喜欢)
第二个是寓言
一个旅行者在荒废的房子过夜,午夜,食尸鬼甲带着一具尸体来了,食尸鬼乙尾随而至。两个食尸鬼为这具尸体吵了起来,由于争执不下,它们让旅行者做出裁决,他实话实说。乙恼羞成怒,它扯下了那个人的胳膊报。甲立刻从尸体上摘下胳膊安到这个人身上。照比类推,到头来这个人的身体和尸体整个换了一个遍,包括头。清晨这两个食尸鬼分食了尸体,走了。旅行者完全懵了,原本身体被吃了,而现在身体是另外一个人。现在究竟有没有一个身体呢?如果有,那么这个身体是谁的?如果没有,那么他能看到,这个有身体的他又是什么呢?第二天一早,这个人启程上路了,但困惑丝毫未减。后来他遇见了一群佛教僧侣,他迫不及待地问这群僧侣:他到底存不存在?而这群僧侣反问他:你是谁?这个人不确定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他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一个人,他还向僧侣们诉说了自己遭遇食尸鬼的悲惨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