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_2300字

《史记》读后感2300字

司马迁:《史记》

时光社本期读书《史记》“世家”“列传”,李宁领读。《史记》读了不止一次,参与这期主题读书,又复习了一遍,也有一些新的感受。正好借助这个读书主题,整理一些个人之见。

首先是关于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四个字,历来也是有一些争议的,大抵角度不同,意见看法也都不同。我从个人角度得出了两个标准,第一个大标准:封土建国。

就是帝室给你一大片封地,给你建立一个侯国,你可以称王,叫做“侯王”。你可以独立的去收税,养兵。不过要服从最高王室的统领和纳贡。这就是大封建,代表是《史记》的世家中所载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王称霸,但要在遵从周王室的政令。

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战国什么五霸七雄在司马迁这里只能落脚在“世家”中的原因,够不上本纪。本纪,得周王室的最高领袖才配得上。

春秋时要好一些,诸侯国基本上还在事实上向周王室纳一点贡,并且有定期朝拜。到战国时,基本已经崩溃了,没人理了。周王室实际上是自然灭亡的,这个很可怕,就给了后来的历代帝王们一个极大的警醒:坚决不搞大封建。万一实在要搞,也要在之后找机会取缔灭除,这就是东汉一代不断封土建国又不断灭国除王的内在原因。

这就是大封建,诸侯坐大以后,结果是中央王室都不用消灭,自己就消亡了。历朝历代,春秋战国是大封建的鼎盛时期,然后是东汉。秦朝统一天下,是严格吸取西周教训的,坚决不搞封土建国的把戏。刘邦于一片狼藉之中建立汉朝,他其实手上没多少力量,算是手下的兄弟们足够给力,有的有兵,有的有权,有的有钱,这些都没有更可怕,就是特别有能力,如张良韩信。所以刘邦建立王朝,第一件事必须考虑安抚兄弟们感受,搞了一些封建大动作。然后又再逐步削灭。

第二个封建的标准是个小标准:封王建爵。

这个小标准实际上就是吸取了大标准的教训,就是不给你完全独立的封地,不准脱离中央标准之外有独立的税收,不准私自养兵。可以给地,叫做食邑,就是你养家糊口从这片食邑的老百姓来。所谓小标准,就是地没封土建国时那么大那么独立了,权力没那么大了,税收没那么多那么随心所欲了,兵力也被控制住了,只准满足基本的保安需要,造反那是不够的。

大封建西周是高峰,东汉也算是一个小高峰,以后就一峰更比一峰低了。不过历朝历代,还是时隐时现的,并没有完全绝迹。但是实力和权力,已经无法同西周相提并论了。

最近的,比如明朝被王阳明剿灭的宁王朱宸濠,就是一个封建王。再如清朝的三大籓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位算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大封建王。尤其吴三桂,有独立的地盘,独立的财税,独立的兵权。

小封建主要是荣誉性的,封王建爵,没有封地,没有收税权,有的有兵权但受中央节制。如张良,建爵封为留侯,但是没有封地,没有食邑。如九江王英布,有一点封地,有食邑,也有兵权,但是受控制节制,不大能膨胀而是只会不断受压缩。这种小的封建表现,直到晚清,一直存在。最后的高峰,是晚清所谓的“中兴四大名臣”,其中的代表曾国藩,建爵为一等毅勇侯。晚清的封王只有满蒙,汉人再大的功勋,是封不到王的。

再一个是中国历史围绕的始终是皇帝家族,再就是统治阶层的士大夫,对于普通老百姓相对于前两者而言着墨较少。比如《史记》,其中浓墨重彩的核心部分,是本纪,世家,列传,这都不是围绕着普通老百姓展开的。

因为这个原因,于是对中国历史的批判也很激烈。比如最典型的批判,说中国没有(老百姓)的历史,有的只是帝王家史。这种批评如果我们一定要做个对错的判断,那么它对一半,错一半。说对一半,是因为的确中国历史就是围绕着封建王室展开的。说错一半,是因为这个批评如果成立,不要说古代,就说现代史当代史,不围绕主导社会进程的政治家们展开,你写一部老百姓史给我看?以万亿为单位的老百姓,你打算写出万亿本的史书?一人一传?还是一人一记。

政治和政治家们,其本身是为社会服务的。成功的政治和有益的政治家们得到持续的肯定和存在,反之则遭受无情的失败和淘汰。肯定他们的,是数以万亿的老百姓。抛弃他们的,也同样是那数以万亿的老百姓。这就是那句名言所以成立的原因:历史,是老百姓创造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做两个总结:

一是政治人物们和老百姓们,互为工具。政治人物利用老百姓做为工具进行统治,追求自己的宏伟目标。老百姓以政治人物为工具进行推动,达到自己稳定而更美好的卑微生活的目的。这个互为工具的过程平衡时,天下太平。失衡时,天下大乱。

二是在封建时代,由于物质不丰富和文化不够普及的原因,历史的书写是一项极大的工程,民间很少有人能够独立完成这样浩大的事情。在今天,官修历史民修历史,都是同时存在也完全可以同时存在的,因为物质丰富,交通便利,信息高效,出版自由(有待提高)。老百姓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时,自然也就视觉下沉,比如今天的钱理群所写的历史,就不像官修历史基本以政治为主轴,而是着目于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悲欢。

最后是读历史的眼光问题,我们讲读历史类书籍要尽量有三种视角:

历史眼光:回到那个时代背景,理解历史人物的局限和无奈,感受到的是同情。

时代眼光:以今天的时代价值去对比历史的时代价值,看到的是历史的落后,感受到的是批判。

未来眼光:以未来的眼光去“回看”今天的我们,对比逝去的时代,感受到的是悲悯。

这样的三种眼光,是我们在阅读历史书籍时都需要的。它就仿佛我们所身处的三维时空,唯有在这样的时空里,我们才是存在的,鲜活的人。同样,唯有具备三种眼光,就能获得一种立体的视觉,鲜活的视觉去品读历史,感受历史。

历史从来都不是死的,它是鲜活的,充满力量的。

2019-6-7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918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红楼梦》第九回读后感1000字

    宝玉真是急性子,迫不及待地想和秦钟见面。秦钟大抵也是如此,可他说话不顶用。总在女儿堆里,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投的来的男玩伴,必然很兴奋。 袭人方才的闷闷,此时的正论,请教诸公,设身处地…

    读后感 2023年2月11日
    13
  • 《台北人》读后感400字

    台北人里,写的都是一类人。 王雄远离故土,看见从前恋人的影子,燃起希望,精心呵护,终于在小朋友长大不再单纯以后,真相大白。他和小公主之间的鸿沟毕竟是没办法逾越的,从此生无可恋。唯有…

    读后感 2023年2月4日
    30
  • 「步履不停」读书笔记2500字(2)篇

    作者:是枝裕和 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亲撰,经典代表影片《步履不停》原著,拿遍各大国际影展重要大奖。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已经是夏末的季节了,院子里的紫薇花开得璀璨,黄…

    2022年9月4日
    78
  • 《探索科学百科丛书》读后感400字

    正是读书的好时机,我读了好几本书,有希腊神话故事,有沈石溪的小说,还有《父与子》漫画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一套《探索科学百科丛书》。这套书的作者是哲丰,他介绍了关于宇宙、地球、、…

    读后感 2022年7月29日
    122
  •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400字

    《 三个火枪手》是一部看历史题材小说,作者大仲马的作品总是开门见山,不像巴尔扎克等众多作家,会用大量的笔墨去描绘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小说一开场,主人公就在变故中亮相,这就决定了故…

    读后感 2022年7月16日
    95
  • 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有感700字

    在期间,我对一套书特别感兴趣,那就是关于小魔法师哈利・波特的故事。大家知道这套书吗?全套书一共有七本,描写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7年学习生活中的冒险故事,情节精彩,描写细腻,但我…

    读后感 2022年7月13日
    9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