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读后感1100字
我从美国官网买了双安德玛的跑鞋,天蝎座1代特别的帅,800元含邮费,漂洋过海邮回来,鞋上面写着:made in china,忍了!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这双鞋到底值多少钱!我也知道了这800元都花在了哪?安德玛品牌占30%,毕竟是人家设计的,创意就是生产力!销售渠道商占60%,邮来邮去都浪费了,制造商只占10%,可怜的made in china,假如我在淘宝买,得1千元,更黑,淘宝上特别便宜的,又不敢买,肯定是假货啊,这道题挺无解!
前两天,我的一个同事某刚,着急忙慌要买一双纪念版的乔11,据说这版本马上还要涨价,正常版本顶多1千元,换个颜色,编个故事,就又涨了一千元,这就叫品牌溢价,多出的这一千元,无关制造商,也无关销售渠道,都被品牌挣走了,他兴高采烈的多给了美国人一千元,他高兴就好。
其实一双运动鞋的成本,顶多两百元,制造+成本材料。谁还没几双美国、德国、日本的品牌运动鞋呢,加工地点通常又都是made in china,或者东南亚,制造一双鞋,中国人顶多赚100元,其他的钱都被其他国家赚走了,我们越是生产,美国、德国、日本就越是赚的多,以此类推。之所以在中国生产,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就是业务外包,谁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就让谁生产!制造加工业又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这些我们还没算进去。
德国是制造业的王者,中国是制造业的最大市场,同样是出口强国,只是出口的内容谬以千里。书中列举了很多德国品牌的实例,德国企业生产内容针对性很强,却都是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我最喜欢的Leica没有被提及,书中提到了Zeiss和ARRI。作者整理的比较系统,言辞平实,并未做太多的评论,把后话留给读者吧。
从经济学,谈到社会学,也必然谈到教育领域,第十九章详细介绍了德国的双轨制教育体制,值得一看。我觉得最大的差距,在于规则的树立和遵守,既然玩游戏,就得有游戏规则,大家都遵守,才能玩的长久。而在我们中国这点很难做到,在企业竞争中,总是有人想方设法的走捷径,甚至是犯规,还得紧盯着别人,不许别人犯规,这还怎么玩啊。再者,在事业单位里,同样的工作环境中,没有严谨的规则制度,没有赏罚,做与不做区别不大,没有好坏之分,总在讲人情讲站队,磨灭了工作的积极性。
这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还需要时间,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了,其实变化是很显著的,至少在生活质量上提高极大,再过四十年,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任何国家的优势之处,也并不能照搬而来,还得结合实际,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前进的线路,事实其实就摆在眼前,但你要问该怎么办啊?却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想要学习飞翔,必须先学习站立,奔跑,跳跃,跌倒,而无法从飞翔中学会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