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二)》读后感800字
第二卷主要讲中古时期,各家哲学由于政治的一统,为了生存都向着宗教化迈进的历史。
政治有各种需求,哲学都要兼容并包,于是装的太多了,反倒成了四不像,最后给这个起个名字,宗教。儒教、道教、儒释道教。
唯一的反例是佛教。本来是教,进入中土,被本地化后,国人去粗取精,只留下了禅,把教反而边缘化,留下的是哲学思想了。
以下为二卷大纲,看完这卷,我好像明白胡适先生没有把它写入《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道理了。虽然有说,是因为倦怠,但也姑且听之吧。
一、中古时代
暂定从秦始皇到宋真宗,约计一千二百年(纪元前220~纪元1020),为中国的中古时代。
二、中古时代的特别色彩
(一)统一国家的造成。(二)新民族的侵入与同化。(三)宗教化的普遍。
三、中古思想的两大分段
第一段,古代思想的混合与演变(纪元前200~纪元300)。
第二段,印度宗教与思想的侵入与演变(纪元300~1000)。
四、中古思想的特别色彩
1.思想的宗教化。
(一)黄老之学 (二)汉及以后的儒教
(三)道教 (四)佛教
2.人生观的印度化。
由贵生重己变到佛教徒的焚臂遗身;由忠孝变到“出家”“出世”;由朴实的“皆务为治”变到冥想静观。
3.中国思想与印度思想的暗斗
(一)印度思想的胜利。
(二)中国思想的反抗。
(三)中国思想从中古佛教下逐渐抬起头来,但带着极大的伤痕。
五、中古思想的重要
文化史是一串不断的演变。古代文化都先经过这一千多年的“中古化”,然后传到近世。不懂得“中古化”的历程与方向,我们决不能了解近世七八百年的中国文化,也决不能了解汉以前的文化。
宋明的理学固然不是孔孟的思想,清朝的经学也不能脱离中古思想的气味。汉学家无论回到东汉,或回到西汉,都只是在中古世界里兜圈子。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古思想,方才可望了解古代思想的本来面目,又可望了解近世思想的重要来历。
eleven.yuan 2017-12-31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