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800字
看完了胡适之和冯友兰两个版本的“中国哲学简史”,两个版本看似大同小异,细细想来却也有些许不同之处:
一、侧重点不同:冯版侧重的是哲学的内容,胡版侧重的是讨论哲学的方法,所以整篇花了较大篇幅在讲如何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如何辨别古代哲学著作的真伪。
二、涵盖的内容不同:冯版涵盖的是从春秋至明清的古代哲学,因此他讲的是儒释道,分“学”与“教”进行讲;而胡版只讲春秋战国期间的古代哲学,因此他讲的是儒墨道,尤其是“墨”与“别墨”,花了大手笔进行阐述。
三、对诸子的认可度不同:由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历史悠久,所有著作均经几千年洗礼,可信度不一,因此冯版主要以《史记》和《汉书》为基准开展讨论;而胡版加入了自己的判断,认为司马迁等人以传言为史实,不可当作唯一判断标准,据他看来所谓“名家”,只是“别墨”,所谓“法家”,只是“法理学”。
四、文章结构不同:冯版是以时间为第一线条,再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诸子百家;而胡版是以诸子来分章讨论,时间线只是作为对哲学著作真伪判断的辅助。
五、认证的方法不同:冯版是先把原著摆出来,再从中分类讨论,比如墨家,分了“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关于‘辩’的讨论”等;而胡版是先提出自己的一个结论,再引用大段的原著来认证自己的观点,但前后存在矛盾之处,某些段落被重复引用,有些段落却直接被拿出来批评古人对哲学的研究不仔细,某些段落看来又存在“断章取义”之嫌。也因此,部分言论看起来颇有些张冠李戴,以《论语》讲老子、以《庄子》讲列子、以《荀子》讲墨子等等。
本书最大亮点:提出了研究古代哲学的方法论。提出哲学史的目的,哲学史料的审定、整理等。
但:本书的排版实在无法恭维,看起来费力许多,看完之后,对其认证认可度也着实不高。给不了好评了~
结论:“兼听则明”,有时候也可能是“兼听则晕”,看完一个版本真没必要看另一个版本了(毕竟还有“先入为主”的嫌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