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读后感_3500字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读后感3500字

【文学教授是怎么读文学的】

在师生交流中,会有那么一刻,我们脸上表情各异。我的表情是:“怎么,你们没看出来?”他们的表情是:“看不出来,而且我们觉得你是在瞎掰。”这说明我们遇到了沟通障碍。

一般说来,虽然我们读的是同一个故事,分析方法却不同。如果你作为老师或学生上过文学课,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有时仿佛老师是在捕风捉影,牵强附会,或者是故弄玄虚,卖弄技巧。可实际上并非如此。确切地说,是因为老师涉猎较广,在多年阅读中学会了某种“阅读语言”,而学生则刚刚入门。

我是指一种文学文法,一套常规与模式、规范与准则,学了这些,分析作品时便可派上用场。每种语言都有文法,即一套规范词语用法及意义的规则,文学语言也不例外。当然,和语言本身一样,这些规范多少都有点任意性。就拿“任意”这个词来说吧,它本身并没有内在含义,只是我们过去给它约定了这个意思,而且只有在我们的语言中才具备这样的含义,须知同样的发音,在日语或芬兰语中恐怕就不知所云。艺术也是如此。

我们曾一致认为,透视法这套艺术家用以制造深度假象的把戏,对于绘画有益且必不可少。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发明。但当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在18世纪相遇时,日本绘画并没有透视法,他们的艺术家和观众也安之若素,没有因此感到丝毫不便,也没觉得透视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文学也有自己的一套文法,这你当然明白。就算原先不明白,读过上一段也会知道要讲到了。怎么知道?通过了解文章的脉络。你可以读,而读的一个方面就是了解、辨认这一文法,预测故事的结局。某人讲到一个话题(文学的文法),之后又脱离原题讲起别的话题(语言、艺术、音乐、驯狗什么的——例子无关紧要,因为看了几个例子后,你自己就会发现一些规律),你知道他很快就会将那些例子用于说明他的主要话题(好了!),而他正是这么做的,于是皆大欢喜,因为常规被应用、遵守、注意、预测、满足。你还指望从一段话里得到什么呢?

很冒昧,我刚才离题了。文学也有自己的文法,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短篇和长篇小说有一大套常规:人物类型,情节节奏,篇章结构,视角限制。诗歌也自有一套规范,包括形式、结构、节奏、韵律。戏剧也是如此。此外,还有些常规是跨越体裁的。

春天的意义基本是共通的,还有雪、黑暗、睡眠,也是如此。当小说、诗歌或戏剧中提到春天,在你想象的天空中就会升起绵延不断的联想:青春、希望、新生、幼小的羊羔、蹦蹦跳跳的孩子……如果我们继续想象下去,还会联想到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重生、繁殖力、更新。

好吧,就算你说得对,是有一套常规,理解文学的关键。可我怎么才能认出它们呢?就和你登上卡耐基音乐厅的办法一样,不断练习,熟能生巧。

普通读者读到一篇小说,主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这是应该的: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遇到什么好事或坏事。这样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反应最初是基于情感层面,甚至仅限于此。这些作品对他们产生影响,让他们或喜悦或厌恶,或欢笑或流泪,或焦虑万分,或扬扬自得。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对作品产生情感或本能的反应。每一位作者,当他放下笔,或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句话,心里默默祷告,忐忑不安地将他的作品送到出版社时,他寄望于读者的,也正是那样的情感或本能的反应。

可话又说回来,当一个文学教授读这个故事时,他可以接受情感层面的反应(我们也不介意为小耐儿之死一掬同情之泪),然而他还会把大量心思用在小说的其他因素上:那种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人物和谁相似?我以前在哪儿见过这一情景来着?这话是不是但丁(或乔叟,或莫尔·哈格德)说过?如果你学会提出这类问题,通过这些视角解析一部文学文本,那你就是在用一种新的眼光阅读和理解文学,并由此得到更多收获和乐趣。

记忆、象征、模式。在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时,这三条最为关键。

我们这帮文学教授饱受记忆之累。每次拿起一本新书,大脑仿佛飞速翻动资料夹,寻找类似,进行类推——我在哪儿见过这张脸?我不是知道这一主题吗?我想不这样做都不行,尽管很多时候我真的不想施展这种本领。比如,我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苍白骑士》(1985),刚看了半个小时,就想,哦,跟《原野奇侠》(1953)差不多。从那一刻起,我在每个画面上都会看到艾伦·拉德的脸。对享受电影这种通俗娱乐来说,这种记忆实在有些多余。

象征是教授们在阅读和思考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似乎一切皆有象征意义,除非可以证明没有。我们会问:这是不是隐喻?那是不是类比?这东西在那里意味着什么?那种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经过文学和批评课磨砺的头脑会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凡事除本身的意思,同时还代表别的什么东西。中世纪史诗《贝奥武甫》中的妖怪格伦德尔确实是个妖怪,但他也可以象征:(1)宇宙对人类的敌意,这种敌意是生活在中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切身感受到的;(2)人性的阴暗面,这种阴暗面只有人性中更高贵的品性(由主人公象征)才能征服。通过对象征性想象力进行多年鼓励培养,以象征方式理解世界的习惯当然也会得到强化。

教授读书还有一种习惯,就是辨认模式。大多数文学专业的学生都能学会在接受主要细节的同时,还会看到这些细节所呈现的模式。与象征性想象类似,这种能力使读者可以跳出故事之外,超越纯粹情感的层面去分析情节、戏剧性场面和人物。他们从经验中得知,人生和书籍都不外乎几种类似的模式。这种技巧并非文学教授所独有。在电脑诊断尚未发明之前,出色的汽车修理师也是靠辨认模式来判断汽车发动机的故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就要检查哪个零件。模式在文学中比比皆是,如果你在阅读时就能够退后一步,与作品拉开距离,寻找那些模式,你的阅读经历定会收获更多。小孩子刚开始讲故事时,想到什么讲什么,每个细节每个词都告诉你,他们还意识不到主次轻重之分。随着渐渐长大,他们讲故事时就会越来越突出情节——哪些因素使故事更有意义,哪些无关紧要。读者也是如此。刚入门的读者会被层出不穷的细节淹没;比如读《日瓦戈医生》时,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字让他们疲于应付。但足智多谋的阅读老手则会吸收那些细节,甚至可能抛开那些细节,去寻找其背后起作用的模式、常规和典型。

我们举个例子,看看如何将象征性思维、善于发现模式的本领和强大的记忆力结合起来,对一个非文学性情景进行解读。比如,你研究的一位男性对父亲表现出行为和言语上的敌意,可对母亲则要热情亲密得多,甚至很依恋她。好吧,就他一个,没什么大不了。但你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然后又一个,又一个。你可能开始琢磨,这可能是一种行为模式。于是你会自问:“哎,我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情况来着?”你的记忆大概会从以往的经验中发掘出点什么——不是从临床记录,而是多年前小时候读过的一个戏剧,讲的是一个人杀父娶母的故事。尽管手头的例子与戏剧毫不相干,但你的象征性想象力会允许你将这类模式中早先的例子与你眼前这些实例联系起来。于是你灵机一动,给这一模式取了个漂亮的名字:俄狄浦斯情结。

正如我说过的,不只是英文教授有这种本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用文学学者解读文本的方法来“解读”病人,用我们试图解释小说、诗歌和戏剧的想象性解读方法来理解他的病例。他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时刻,不单表现在心理学上,还具有深远的文学意义。

我在本书中想做的,也正是我在课堂上做的:让读者认识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如何阅读的,并对阅读所需的规则和模式进行广泛介绍。我不仅希望学生能同意我的观点——林德纳先生确实是魔鬼,他引诱沃尔特·李·杨格同他做浮士德式交易——而且我希望他们无需我的帮助,自己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知道,依靠练习、耐心,再稍加点拨,他们做得到。同样,你也做得到。

—-美–托马斯•福斯特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954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巨婴国》读后感2000字

    《巨婴国》读后感2000字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

    读后感 2023年2月7日
    35
  • 《小王子》读后感700字

    【第1篇】 近阶段,看了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是一部久负盛名的法国儿童文学作品,很有寓意。它的文字很简单,很朴实,但是它散发出的魅力却是令人如此走心。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倒叙手法,…

    读后感 2022年8月8日
    65
  •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_5000字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000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浅论(二) 财产,能够保障一个人的生活需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理论就是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90
  • 观《尼克胡哲》有感作文400字

    我想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没有四肢的人,你会游泳吗?你会潜水吗?会跳水吗?会做饭吗?会打高尔夫球吗?……刚才我说的他都会,他就是―没有四肢的尼克胡哲。 他天生没有四肢,只有…

    读后感 2022年6月19日
    99
  • 名叫牛皮的插班生读后感800字

    《名叫牛皮的插班生》是《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是杨红樱。这本书一共有20个小故事,故事内容很精彩,故事情节非常有趣! 下面,请跟我来认识认识书中的牛皮吧! 马天笑先生是打…

    读后感 2022年7月10日
    131
  • 读《凤凰涅磐》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字叫《凤凰涅磐》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在山区教书,他一直想离开那里。但是那些孩子是那么爱他们的是那么的珍惜为数不多的几名,有一次,老师的眼镜坏了,有一位便上山…

    读后感 2022年7月20日
    9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