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读后感900字
这是继2008的春之后,第二次看尼采。十年弹指一瞬,不由思绪万千。
许是经历世事之故,对尼采的理解更通透了。又许是,很多事也看懂了很多。
尼采是才华横溢的,是少有的行吟诗人般的哲学家,笔锋大开大合,像极了逸少的《快雪时晴贴》,令人直呼过瘾。更有趣的是,几部著作间的极强连续性,甚至有顶真于其中。
他又是卑微的,终其一生在立言与打破间辗转。对瓦格纳纠结的感触,和对歌德后期疯狂的赞誉,交相掩映出脆弱的身影。
尼采是自由的、率真的。他的查拉斯图特拉,振聋发聩,大声疾呼「上帝已死」「超凡意志」。他的书名「人性的,太人性的」鞭辟入里,「尼采反对瓦格纳」直抒胸臆,那份挚爱后的失望和愤怒,跃然纸上。说他不像传统哲学家,因为他的行文洋洋洒洒,如散文如行歌,毫无说教于其中。这种非线性的论述方式,却并未削弱内在的逻辑性。
他又是矛盾的、悲观的。对瓦格纳、对叔本华、对苏格拉底,他总是内心煎熬、矛盾重重。他说要成为「狮子」,但是不如成为「孩子」。他想肃清社会弊病,又说「我的双手太干净,不屑于这么做」。他把痛苦二字写入每部作品的书脊,入木三分。他对日神酒神的偏执,不正是痛苦的表象吗?
人是最勇敢、最惯于忍受痛苦的动物,但他其实是拒绝痛苦本身:他痛苦,甚至寻求痛苦,只要有谁给他指示出一种意义,指示出痛苦的替代品。也许,是痛苦的无意义构成了长期压制人类的灾难,但是在他眼里,这却是人类唯一的意义。
痛苦让他悲观:「所有伟大的事物都通过自我征服的方式导致自我的毁灭。」但是他又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人宁可欲求也不能无所欲求。」岂不很妙吗?
相比康德的机械式输入,还是尼采更符合人性,更像我们。他也痛苦也迷惘也求而不得,但是他也乐观也积极也不懈追逐。
有时候恍惚间也似乎读出了老子和庄子,不由莞尔。可能很多人生的道理都是这般相似相通吧。
苏格拉底说:「人在思考自己的想法时就产生了哲学」,那就此做结吧。
像《红楼梦》一样,隔好长一段时间再读,真是会有好多全然不同的新感悟,还是要感谢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