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得星辰满袖行:王国维传》读后感1300字
借用篇尾文字作为对王国维的总结:
王国维逝世以后,昔日的好友罗振玉评价他“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对他的学术研究方法罗振玉也有所评价:“先生的学问,是用文字、声音,考古代的制度、文物和他自己所创立的方法而成功的,他的方法由博反约,由疑得信,做到不悖不惑,刚刚适可而止。”
作为王国维终身挚友,虽然其间有些许波折,但是这位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也该是最了解他的人。
为了弥补他对王国维的遗憾,罗振玉于1927年秋到1928年春,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汇编了王国维生前的著作,并编印出版了第一部王国维全集《海宁王忠悫公遗书》。
直到晚年,罗振玉还在怀念与王国维的“三十年金石之交”,还对儿孙辈讲了诸如“我负静安,静安不负我”之类的话语,来表明自己深深的悔意。
王国维沉湖后,各界人士都为之十分惋惜,梁启超也说,“此公治学方法,极新极密,今年仅五十一岁,若再延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
王国维的投湖自沉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巨大的损失,凭借王国维的才学与其进精不已的治学精神,若是没有晚年的变故,将会是学术界多大的幸运,然而,这世间没有如果。
王国维的女儿王东明曾说:“父亲一生是个悲观的文人,他的死亦如他的诗有着孤寂之怆美——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世间众说纷纭,但事实也许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复杂,也许就正如王国维自己在遗书中写的那样,“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如此而已。
义无再辱,不再受辱。这便是尊严,一位读书人的尊严。
在这份尊严面前生命只是一个点缀,家国破败,国家与民族前途堪忧,他想静心研究学问的心愿被打破……无奈至极,纵身一跃便是解脱。
无论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一代大师王国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离世给世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一代大师陨落,人间从此再无王国维!
实际上,在民国年间,王国维的“自沉”并非孤案。在他之前,有清末学者梁济于1918年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有年轻作家王以仁1926年从轮船上跳海;在王国维之后,有青年作家顾仲起于1929年跳入黄浦江;有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1933年在南京采石矶投水自杀。
透过民国时期文人自杀的现象,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社会在转型期间的重重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反映在社会现实之上,还渗透在个人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信仰里。而一向敏感而善于查看时代风气的文人,便首先遭遇了身份认同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所有的彷徨、忧郁、迷茫甚至自绝,也都因此而生。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文化价值的断裂将诗人深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于是,王国维只能选择自杀的方式使自己的人格得以保全。也许他的自绝消极而无奈,但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因为在王国维的生命里,浓缩着一个过渡时代的彷徨与迷茫。
只是后来的人们,大概是出于对王国维的爱护,总是回避他对清朝的感情,回避对大革命的厌恶之感,甚至有意让他跟罗振玉划清界限。因为,在这些人眼里,如果不是这样,便成为先生的污点。
其实,一个真实的王国维,要比加上如此诸多好心遮羞布的大师,要可敬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