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_2900字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2900字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6000余字。我读后,将其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关于战略原则,是战争筹划方面的内容,包括第一至第六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二是关于总体战术原则,包括第六篇,即虚实篇;三是具体战术原则,是具体作战方面的原则,包括第七至第十三篇,分别是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一、战略原则方面

对应于第一至第六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这几篇,谈兵,兵的含义,主要是战争、国防、军队的意思。属于战争筹划的内容。今天看来,孙子兵法的思想,一点不过时,依然非常有效。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说:“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如何察呢?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战争不是简单的打与不打的问题,而要通过五种因素的考察,从七个方面去比较,并得到双方的对比结果。通过比较知道胜负的定数。这是关于战争的宏观筹划,主张庙算,并指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可以简单归纳为“五事七计论”或“妙算论”。

需要讨论的问题。计篇主要谈战争筹划的事,但孙武特别提出,兵者,诡道也。并一口气提出了“诡道十二术”。从逻辑上看,我觉得诡道十二术属于战术层面的问题,与放在战略层面放在一起,似乎不合适。感觉放到兵势一篇中合适。通过诡道十二术,从而达成奇正的变化,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2、兵贵胜,不贵久。孙子从经济和危害的角度,论证了战争要速胜。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耗费大。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二是持久战耗费巨大。必须能够“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三是持久的隐患大。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可以简单归纳为“速胜论”。

这个速胜论不是战术上的闪电战,也不是通常说的速战速决,是从战争筹划的总体思想上说,强调胜利,强调快速,避免失败,避免持久。

3、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孙子兵法总体上是教你如何打赢的策略方法,但孙武主张:只要利可全,兵可以不用。并旗帜鲜明的提出: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待用兵,孙武提出的优选次序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以上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孙武“慎战”,“不战”的军事思想。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其下攻城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一般是慎战的,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如何筹划呢?孙武的答案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5、胜可知不可为。孙武把胜利分为“可胜”、“不可胜”两个方面,认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就把胜利和前面所讲的知己知彼联系起来了。胜利从哪里来?胜利首先是自己不可胜,然后等待敌人可胜。如果敌人也做到不可胜,那就不可能求得胜利。所以,我们只能知道能否胜利,却不能实际做到胜利。

换句话说,我们做什么事,要先求不败,再求胜。

6、胜兵若以镒称铢。如何确保自己不可胜(不被打败),要具备这样的兵形:与对手比较起来,是镒和铢的关系。古时,24铢为一两,20两为一镒。1镒 = 480铢。当形成这样的对比时,才产生胜利。要通过实际的、谋略的、外交的、心理的等各种手段,形成这样的兵形。

7、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当有这样的兵形时,作战就是“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这样打仗时,没有智名,没有勇功。为什么?因为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势不可挡,都用不上智名了,用不上勇功了,当然也就没有智名,没有勇功。8、以正合以奇胜。作战一般都有正面部队和侧翼部队,所谓正合,就是正面作战,奇胜,就是侧翼部队作战。正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变化或转化的。孙武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前面所述诡道十二术,我觉得放到这里,指出可以有12种诡道,造成不同的奇正变化,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则攻无不胜。

二、总体作战原则

虚实篇是承上启下的篇章。上接战略问题,下启具体战术问题。上面讲战争、国防、军队怎么回事,系统回答:如何看待战争,如何筹划战争,如何决策是否用兵等。这里开始往下落一层,是已经决定开战了,如何作战的问题。

1、胜可为也。前面提出胜可知,不可为。这里又提出胜可为也,不是矛盾吗?当然不矛盾。首先这已经从宏观层面降低中观层面了,从战略筹划递进一层,到战术作战了。具体方法是:敌虽众,可使无斗。在战略层面是无法做到使其无斗的,但战术层面可以实现。通过调动敌人,通过避实而击虚来实现。

在战术层面树立“胜可为”的思想,是敢打必胜信念的源泉。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万不得已得开战,我们还有是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的,是可为的。

2、避实击虚。《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专有一篇讲虚实。李世民说:“我读所有的兵书,没有超过孙子的。孙子兵法又以虚实篇为首。用兵能识虚实之势,则无往而不胜。”李靖回答:“识虚实,首先要懂得奇正。诸将大多不知道以正为奇,以奇为正,怎么能识别实是虚,虚是实呢?奇正就是用来致敌之虚实的”。并且最后,李靖总结说:“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前面战略层面讲以正合以奇胜。这里就要深入一层,通过奇正的运筹,再通过调兵遣将,来致敌之虚实。然后达成避实击虚。

3、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话概括,就是时刻保持主动。就像下棋时,保持先手。

4、众寡之变。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虽然在全局上敌强我弱,但合理利用专与分的关系,可以在局部造成我强敌弱。

三、具体作战原则方O

孙子兵法在《军争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变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就是更加具体的战术。从两军对阵的策略、战术,到指挥员根据不同情况的应变之策,到行军过程中的处理原则,到不同地形的利用原则,再到火攻、用间两种特殊战术,分别进行了经典的论述。这些方面的论述,军事特色鲜明,军人是必知必会内容,一般老百姓不需要掌握那么详细。但孙武在阐述这些原则时,也表达了一些普遍适用的重要思想,主要有以下四点

1、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篇中谈到的。对于军争的双方,实时处于斗智斗勇状态,迂直,利患的关系是辩证的。可以理解为:迂既是迂,迂又是直;患既是患,患也是利。他们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不能看死了。转化的依据,就是根据当时天候、地形、兵力部署、指挥员的智勇等等,综合做出的判断。同样的天候、地形、兵力,不同的指挥员,可能有相反的举动。举动无所谓对错,能够做到因敌变化就是正确的,不能做到因敌变化就是错误的

2、智者之虑杂于利害。九变篇中谈到的。九变,并不是只有九种情形需要变化。孙武只是列出了主要的根据不同情况应变的情形。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在有利状态下,要有对有害的考虑,所谓生于忧患嘛!在有害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一面,所谓黑暗中看到光明。从思维方式上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辩证思维

3、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以及后面的用间篇,都是具体作战样式。但里面又进一步强调了一些战争筹划的原则。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进一步强化了慎战的思想。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963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拥抱幸福的小熊》读后感350字

    《拥抱幸福的小熊》里有这样一个女孩――许小念。小念很内向,五岁的小念便永远失去了,只能和相依为命,受尽别人的欺负。慢慢的小念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谈,只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呆…

    读后感 2022年7月22日
    88
  • 《呼啸山庄(经典译林)》读后感_800字

    《呼啸山庄(经典译林)》读后感800字 我在不可逃避的冷气里读完这本书,盛夏炙烤的热浪被隔离在数厘米之外,我几近冻僵的手贴着玻璃感受薄薄一层渗透进来的温度,宁愿在炎热中挥汗如雨,也…

    读后感 2022年9月7日
    79
  • 《女孩智慧书》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55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书是人类进步的台阶,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女孩智慧书》。 本书精选了适合女孩阅读的成长故事。故事短小优美,简单…

    读后感 2022年10月21日
    41
  • 《千与千寻》观后感精选范文啊(《千与千寻》影评素材5篇)

     《千与千寻》影评   在以往影片中 宫崎骏的情景设置只为了一个目的达到建构一种作者所想象的美丽空间,大多是森林,例如风之谷中的森林,普拉达的自然景观,龙猫居住的大树和乡村美景等。…

    2023年1月14日
    46
  • 伊索寓言读后感500字四年级

    【第1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伊索寓言》,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比如故事《猴子与小猴》,讲的是猴子生了一对双胞胎,它非常喜欢其中的一个,而不喜欢…

    读后感 2022年6月24日
    108
  • 和谐相处——《最后一只狍子》读后感400字

    和谐相处——《最后一只狍子》读后感400字 动物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它们是真诚而又善良的。短篇小说《最后一只狍子》,让我知道了,狍子像孩子一样天真善良,可是大人们却为了小小的利益要…

    读后感 2023年2月7日
    2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