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2900字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6000余字。我读后,将其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关于战略原则,是战争筹划方面的内容,包括第一至第六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二是关于总体战术原则,包括第六篇,即虚实篇;三是具体战术原则,是具体作战方面的原则,包括第七至第十三篇,分别是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一、战略原则方面
对应于第一至第六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这几篇,谈兵,兵的含义,主要是战争、国防、军队的意思。属于战争筹划的内容。今天看来,孙子兵法的思想,一点不过时,依然非常有效。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说:“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如何察呢?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战争不是简单的打与不打的问题,而要通过五种因素的考察,从七个方面去比较,并得到双方的对比结果。通过比较知道胜负的定数。这是关于战争的宏观筹划,主张庙算,并指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可以简单归纳为“五事七计论”或“妙算论”。
需要讨论的问题。计篇主要谈战争筹划的事,但孙武特别提出,兵者,诡道也。并一口气提出了“诡道十二术”。从逻辑上看,我觉得诡道十二术属于战术层面的问题,与放在战略层面放在一起,似乎不合适。感觉放到兵势一篇中合适。通过诡道十二术,从而达成奇正的变化,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2、兵贵胜,不贵久。孙子从经济和危害的角度,论证了战争要速胜。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耗费大。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二是持久战耗费巨大。必须能够“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三是持久的隐患大。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可以简单归纳为“速胜论”。
这个速胜论不是战术上的闪电战,也不是通常说的速战速决,是从战争筹划的总体思想上说,强调胜利,强调快速,避免失败,避免持久。
3、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孙子兵法总体上是教你如何打赢的策略方法,但孙武主张:只要利可全,兵可以不用。并旗帜鲜明的提出: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待用兵,孙武提出的优选次序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以上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孙武“慎战”,“不战”的军事思想。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其下攻城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一般是慎战的,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如何筹划呢?孙武的答案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5、胜可知不可为。孙武把胜利分为“可胜”、“不可胜”两个方面,认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就把胜利和前面所讲的知己知彼联系起来了。胜利从哪里来?胜利首先是自己不可胜,然后等待敌人可胜。如果敌人也做到不可胜,那就不可能求得胜利。所以,我们只能知道能否胜利,却不能实际做到胜利。
换句话说,我们做什么事,要先求不败,再求胜。
6、胜兵若以镒称铢。如何确保自己不可胜(不被打败),要具备这样的兵形:与对手比较起来,是镒和铢的关系。古时,24铢为一两,20两为一镒。1镒 = 480铢。当形成这样的对比时,才产生胜利。要通过实际的、谋略的、外交的、心理的等各种手段,形成这样的兵形。
7、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当有这样的兵形时,作战就是“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这样打仗时,没有智名,没有勇功。为什么?因为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势不可挡,都用不上智名了,用不上勇功了,当然也就没有智名,没有勇功。8、以正合以奇胜。作战一般都有正面部队和侧翼部队,所谓正合,就是正面作战,奇胜,就是侧翼部队作战。正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变化或转化的。孙武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前面所述诡道十二术,我觉得放到这里,指出可以有12种诡道,造成不同的奇正变化,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则攻无不胜。
二、总体作战原则
虚实篇是承上启下的篇章。上接战略问题,下启具体战术问题。上面讲战争、国防、军队怎么回事,系统回答:如何看待战争,如何筹划战争,如何决策是否用兵等。这里开始往下落一层,是已经决定开战了,如何作战的问题。
1、胜可为也。前面提出胜可知,不可为。这里又提出胜可为也,不是矛盾吗?当然不矛盾。首先这已经从宏观层面降低中观层面了,从战略筹划递进一层,到战术作战了。具体方法是:敌虽众,可使无斗。在战略层面是无法做到使其无斗的,但战术层面可以实现。通过调动敌人,通过避实而击虚来实现。
在战术层面树立“胜可为”的思想,是敢打必胜信念的源泉。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万不得已得开战,我们还有是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的,是可为的。
2、避实击虚。《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专有一篇讲虚实。李世民说:“我读所有的兵书,没有超过孙子的。孙子兵法又以虚实篇为首。用兵能识虚实之势,则无往而不胜。”李靖回答:“识虚实,首先要懂得奇正。诸将大多不知道以正为奇,以奇为正,怎么能识别实是虚,虚是实呢?奇正就是用来致敌之虚实的”。并且最后,李靖总结说:“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前面战略层面讲以正合以奇胜。这里就要深入一层,通过奇正的运筹,再通过调兵遣将,来致敌之虚实。然后达成避实击虚。
3、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话概括,就是时刻保持主动。就像下棋时,保持先手。
4、众寡之变。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虽然在全局上敌强我弱,但合理利用专与分的关系,可以在局部造成我强敌弱。
三、具体作战原则方O
孙子兵法在《军争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变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就是更加具体的战术。从两军对阵的策略、战术,到指挥员根据不同情况的应变之策,到行军过程中的处理原则,到不同地形的利用原则,再到火攻、用间两种特殊战术,分别进行了经典的论述。这些方面的论述,军事特色鲜明,军人是必知必会内容,一般老百姓不需要掌握那么详细。但孙武在阐述这些原则时,也表达了一些普遍适用的重要思想,主要有以下四点
1、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篇中谈到的。对于军争的双方,实时处于斗智斗勇状态,迂直,利患的关系是辩证的。可以理解为:迂既是迂,迂又是直;患既是患,患也是利。他们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不能看死了。转化的依据,就是根据当时天候、地形、兵力部署、指挥员的智勇等等,综合做出的判断。同样的天候、地形、兵力,不同的指挥员,可能有相反的举动。举动无所谓对错,能够做到因敌变化就是正确的,不能做到因敌变化就是错误的
2、智者之虑杂于利害。九变篇中谈到的。九变,并不是只有九种情形需要变化。孙武只是列出了主要的根据不同情况应变的情形。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在有利状态下,要有对有害的考虑,所谓生于忧患嘛!在有害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一面,所谓黑暗中看到光明。从思维方式上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辩证思维
3、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以及后面的用间篇,都是具体作战样式。但里面又进一步强调了一些战争筹划的原则。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进一步强化了慎战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