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外貌》读后感800字
感觉把学校教科书的地理课复习了一大部分。
和地理教材的相似之处:
1. 内容高度相似。比如大气圈,地形地势等。
2. 读起来感觉高度相似。枯燥乏味,若不是有强烈求知欲的(比如我这样的,哈哈),我觉得很难坚持读完。
3. 处处是干货。回想地理教材内容,没有像政治历史等课程夹杂诸多无意义的评价,全是知识啊知识。
但是不知道是否电子版的缘故,生动性还不如地理教材,连张图都没。如果有图配合,会大大有利于读者产生更直观的感受。
不过内容的编排上,感觉比教材合理些。
基本都是复习,不过书中对于子午线一词的来历,我以前还真没想过:
我国古时候用来测定方向的罗盘上面,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个字排列,以“子”字代表北方,“午”字代表南方。因此,我们又把这种表示南北方向的线称为子午线。
最后要感谢这本书的是,让我找到了一个月前大宝问我的大气圈多厚的问题,答案好详细,摘录如下作为书评的结尾:
最初,人们是根据云的高度来确定大气圈的厚度。根据对普通常见云的观测,最高的云可达10~15千米。因此,最初人们认为大气圈的厚度在15千米以上。
流星是宇宙中的小天体,当它进入地球大气圈以后,因为它以每秒20到100千米的速度运动,与空气摩擦生热而发光。流星一般开始出现在70~120千米的高空,因此人们就认为大气圈的厚度也就在70~120千米以上。
日出以前,天空便开始发亮,日落以后,天空并不立即变暗。我们把这种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的天空皓亮现象,称为“曙暮光”,曙暮光是由于高层大气分子被太阳照射以后散射出的光亮。因此,根据测量曙暮光的高度,又确定大气圈的厚度在280千米以上。
在两极地区的上空,常常可以出现五彩缤纷的放电现象,人们把它称为“极光”。根据对极光的测定,大气圈的厚度又在1200千米以上。
根据近年来人造地球卫星探测的资料,地球大气圈的厚度应在3000千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