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卧底》读后感900字
多年之前,我在平遥,见过一次马良,他在为自己的展览发放宣传单,那时他的小宇宙还不够那么的强大,当然我那时也是很傻很天真,其实我应该去抱住他的大腿,然后要求赐予我一张合影的。他留给我的印象是高大威猛,长的不像中国人。任何在自己行业中,能够干到极致的,都是恶狠狠的角色。狠角色就自然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去关注他,去研究他,总结出他们的个性,寻找他们变得如此凶猛的理由。在现如今的观念摄影领域,马良的名气毋容置疑,是我极其喜爱的。
这本书算是马良的回忆录吧,由众多小故事组成。或者说算是随笔,不仅仅谈论的是成长,还顺理成章的融入了一个经络分明的时代,言辞直截了当,弥补着我对那段历史的印象。我身为80后,就特别喜欢70后一代,年纪上的落差刚好,会给我提供必要的成长经验,又不会出现跨度太大的代沟,他们的成绩也是我可以用来衡量自我继续奋斗的标尺。
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当成故事来读,那就糟蹋了马良的心血。读这本书之前,你应该至少了解马良,知道他的作品,甚至看过他的绝大多数作品。这样一来,就能对号入座了。你可以在他的叙述中,找到他相应的作品感受,也就是创作的初衷和源头。一个艺术家,所能做到的,就是用熟悉的艺术手段,来记载和表现他所存在的这个时代,包括他的回忆,他的感受,他的经历,他对世界的看法。留给很多年后的人们,去慢慢咂摸其中的味道。
也许马良在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设置这么复杂的因果关系,我把它视为已然形成的马良风格,当一种艺术创作手段饱满,它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我正好路过,顺便捡到了,视为珍宝,也希望能够掌握这种收集和输出的技巧。能品出其中趣味的,我想大多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者,按着马良的这个套路,去开垦活过的那些年里,值得表达的有意义的事物。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兴奋的过程啊,不枉费活过的那些时光。
今天的饼干实验非常顺利,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越做越好,我再琢磨琢磨,争取精益求精,尽快上架。我要把这条邪路,走的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