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读后感1300字
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两个字,后悔。
《尘土》这本书我看了非常后悔。我发誓不会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管谁推荐我的书我都要看一部分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看完。读了前言就决定看完的我现在只能默默流泪。因为只有前言和后记还算不错╮(︶﹏︶)╭
这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他身边的人发生的故事,什么大表哥,姥姥姥爷,妻子的邻居,什么不给他来方便之门的医生等等。我能回忆起来的只有这些,而且也不打算重新翻第二遍。
第二个部分就看起来熟悉很多。哈尔滨我去过很多次,多少也算熟悉,道里道外的爱恨情仇我不懂,但道外的美食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张包铺的包子确实像他说的那么好吃,而且客人极多,排骨馅的包子是招牌,确实是最好吃的。
第三部分简直可以称为“我的黑龙江印象”。作为一个非黑龙江的东北人,我不太明白作者对东北究竟有什么怨念,好像东北不振兴不发达是活该的,谁让你只知道拆拆拆,把灵魂都拆没了,把记忆都扭曲了……黑龙江的历史能说的上的也不过几百年,你又何必和人家几朝古都相比呢。这一部分看得我最艰难。我对那几个城市所知甚少,大概到了只听说过名字的地步,以至于断断续续无法集中精神。唯二支撑我读下去的——一个是贫穷,一个是这本破小册子已经艰难的读完了三分之二,不一口气看完实在对不起之前浪费的时间。作者这一路看了很多,也写了很多,我很好奇他究竟是以什么身份去的,能够看到那么多东西,接触那么多人。而且他想写的东西从来都说一半留一半,不肯明示,就好像自视甚高的人不肯将自己的真心话直接说出,非要你接的上他的后半句他才肯好好与你讲些贴心话。看样子我确实不是他这本书的受众了。
这本书看的艰难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文字矫揉造作,说文不文说白不白的,看着看着还需要查词典来看得懂呢——我才不承认自己学识浅薄,看不懂里面的典故,只觉得百度了解之后他用的典并不适合此处。
读了这许多也没看出作者想着什么,像是个时事评论的流水账,只能感觉到丧。他替各种人操心,为各个城市操心,自己反倒看不出在哪里了。看书总要给作者或者主角构想一个形象的,他在我心里的形象——有时像个穿着灰布褂子的穷苦人,有时又像是挂着假面微笑着的什么东西——反正是不太清晰,前后也不一致。
说句实话,我现在看过丧的东西太多了,不在喜欢这种灰色的书了。人生是苦,难道你就被压下去吗?不给自己点希望了吗?我也知道人生是虚无,是无意义,我不需要别人再告诉我这个了,我从青春期就知道了。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哲学家不是么,渐渐长大不再去思考永恒与真理了,因为我们发现活着就是活着,没什么的意义不意义的。我不愿意和不亲近的人说话,因为过后就不认识了,与他们亲近没什么意义,我不愿意做这种事,没意义的事。也可以说我懒,我给自己的借口。然而我也不愿意上班呀,有时候还不愿意吃饭呢,这不也都是不得不去做的么。活着就是活着,不需要什么意义的。
对了,我特别想问,微信阅读能不能把我那19块5的读书币还给我呀?给我看这么难看的书你们不负点责任吗←_←谁让他上架的,那么多好书不弄非弄他这破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