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读后感1300字
扬名在外徐太浪,游刃有余拉力场。
多朝多夕性倔强,误打误入正太帮。
然后是这部电影的故事。
第一印象,镜头和配乐的搭配是俏皮的。太浪想无拘束地长大,爸爸总在粗暴地“安排”,父子俩常唱反调。家庭录影般的剪辑,配舒缓温情的女声,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竟让我留下了眼泪。美中不足的是彭于晏的老年妆,可能是由于脸小、体瘦、下巴太尖的关系,没有一副中老年人的真实感。漂移的慢镜头,轮胎摩擦地面,轮圈若影若现。尘土飞扬,杂草陪葬,极为可圈可点。
如果说煽情是作品中撩人的荷花,那幽默则是支撑起观影兴致的莲藕。韩寒风趣的方法之一是修改名词名句。比如蒙莎莉娜,最早的晚餐(《零下一度》)。还有这部电影里的,“五一生一儿,六一”,“四岁就看上了,因为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他们以不动应乱动,搞得我们很被动”,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就成犯人” ,段子不停,不胜枚举。还有无言惊喜。对着远方叫木木,你以为是在喊人,转身低头出来一条金毛犬。赛车高手,到后排座变成飚车“高脚”。捧腹开怀,好生痛快!
与搞笑台词并进的,是烘托得当的元素。
其一,义。试想,若没有伦理约束或利益冲突,哪个男人不会想搂住眼前的尤物?老大作风十分萝莉的罗力,爱谈判苦寻筹码,讲道义不乱绑架。还有引出些许思考的那位为义而亡的六一。自红色席卷大陆以来,普罗大众以激进为基础的义,是苍白的。没有杜月笙的那样的人物,也不会有“出了事与我无关”的教父,更不会香港的不引渡。如今百姓受教育程度高些了,可能出现更文明的抗议方式,譬如撰文编稿,但要预警无关痛痒的吐槽。再大不了,封个号,进大牢。可是,敢于像韩寒那样直言不讳的,又有多少呢。
之二,改革开放汹潮里的入海梦。追资录像厅,还是新开电影院;续卖走私车,还是进军房地产。下一个路口,“总有什么东西在等你”。抱着这样的想法,小马毅然选择了离开,不是离开人世,而是离开这里。与兄弟不辞而别,必然是羞愧的,与梦想挥手相见,又满载着希望。四季更替,开往南方的火车有很多班,可心里的那一班,错过了就错过了。四季更替,世迁时移,告别了BB机,迎来新的风靡。
除了引出时代下不同人物的挣扎,此次穿越之旅的中心,是永恒的男人女人、亲子情深的主题。男追女;女弃男;女方离世后的单亲家庭。缘碎的背后,多少因为情感,多少因为现实,大概也可以一目了然。时钟滴答滴,生活仍要继续,生前生后的交织,是父亲默默的许多年、对不光彩过去的善意无言,和亲口叫“妈咪”的泪湿双眼。
每一个回到过去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逆转未来,却促成未来,或成为未来的一部分。可谓是众多穿越故事的默认设定。坠入无穷尽的往复是很悲凉的事。我想韩寒讨厌消极,所以结尾揭开谜底,干干脆脆让昏迷的太浪醒了过来。始觉十分仓促,实则免去过多解读。这就好比跟影民说,主旨已经表达好了,时间线的悖论,一边去吧!
片完,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世界变了,还是我们改变了。可再次看到那张婚纱照海报时,不再纠结,觉得电影毕竟是电影。已知的世界,只有一条时间线。可在默默承受了这一切,承受了数不尽的春来冬去后,人生艳丽,我没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