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人文经济学》读后感700字
1.经济学二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市场和政府计划的摇摆史,位于两个极端的分别是亚当斯密/哈耶克与凯恩斯及古典经济学派。
2.市场派有一个最重要前提是人对市场和社会的信息掌握和认识是不完全的(类似于塔勒布的哲学),强调逆向思考,主要由市场(隐含的是市场知道更多的信息)来决定经济如何运行。
3.计划和政府派的各种假设和理论的一个最重要前提是政府和人对市场的认识要强于市场本身,属于正向思考的范畴,理论研究的工具是数学模式,无法用数学度量的因素不在考虑范围,主要由政府和计划来决定经济如何运行。
4.现实中经济学家主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有时会左一点,有时右一点。政府的行为也是介于两者之间,遇到无法解释的新情况时便会提出新的概念观点来解释,信誉(博弈、合作与进化)、理性人(有效市场)、行为经济学(无效市场)、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结构经济学……。极端的右和极端的左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均不长。
5.管理一个国家、企业、家庭孩子、包括自己均建立在此基础上,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你对社会及世界、企业行业、孩子、自己这些对象,是了解的信息多一点,还是不了解的信息多一点?这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当然这个“了解”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观、个人能力的有色眼镜。
6.投资而言,整体相当于对世界社会的信息了解,个体相当于对企业的信息了解是多一点呢?还是不了解的多一点呢?这些信息传到个人(自己)时我们有多大能力处理?这些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投资行为模式。
7.自下而上的市场及其规范、制度、文化等演化的速度很难,而自上而下的计划、管制、法律、文化等速度快。显然追求短期利益、短期制度、或者一次性博弈中的个人更愿意选择计划,符合短期个人效益最大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