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读后感700字
整本书看下来,人类的存在从起源开始大概就是一个错误。按照劣币驱除良币理论,纯粹的特质不易被留存下来。最后一张关于天堂的描述,大概就是叔本华说的人生在欲望和倦怠之间摇摆。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和你想要什么没有什么是一样的。我们终其一生,就是在欲望和倦怠之间,无所能和无所不能之间寻求平衡。
也分享一个我读过的比较有意思的书评:
#人进入天堂,每天精神焕发的起床,在天使的帮助下,想干什么干什么。地狱是不存在的,用天使的话说:“那只是必要的宣传”,希特勒和他的党羽们都活在天堂游客区。人在天堂,无乐不作,结果久了,人又开始暴露在熟悉造就的厌倦感里。于是人类提出了关键问题,他想见上帝。“您需要上帝存在吗?”天使问他。“这难道取决于我吗?”人问。“是的,因为如今天堂都民主化了。我们不做预先设定,完全由人的意愿自主决定。”天使答到。人崩溃了—人发现他遇到了人生最大的麻烦。他可以要求见上帝,但这就意味着上帝有可能只是他的要求造就的幻想—他可能是多萝西胆小狮稻草人,而见到的上帝不过是个做出来的大玩偶;但如果不见上帝,他已经不知道来天堂干什么了—尤其当他已经开始因为熟悉天堂而产生厌倦感,而他还要在天堂永恒的呆下去,这和传说中的地狱里的西西佛斯难道有区别吗?于是他对天使说,“我想变成一个对永恒永不厌倦的人。”但天使笑了:“大家都这么说。但是最后,变成他人的人最后都会要求变回自己。然后,他们会要求死掉。”呵呵,这就是天堂的真相,或者人生的真相。“我们已在水草丰足的地方/驻扎了身体和灵魂/陌生人却带来棋子/教我们学会犹疑,拼杀/和不甘的死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么–死于天堂。#
最后那首短诗,是我看这本书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