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非理性:人人都需要的十堂营销心理课》读后感1100字
特别有意思~讲了十个涉及心理学方面的营销知识。越看到后面越发现,人生真是处处充满套路啊。营销心理学十个点:
1.对比效应:
找个质量价格都不如目标产品的,所谓找“托”,这样会让消费者觉得目标产品显得价廉物美。
2.评估模式:
单独评估(无比较对象)时,人们关心的是对象本身是否好;联合评估(有比较对象)时,人们关心的是该对象是否比别的参考对象好。
对于两个相对高端的产品,单独评估会增加高端产品的吸引力。
对于两个相对低端的产品,人们在联合评估中给它们的定价更高。
3.折中效应:
人们在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往往更喜欢中间的选项,因为中间的选项能让我们感到安全。所以理发店的价位琳琅、餐厅菜单前几页贵得吓人。因为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中间项。
4.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效应表明人们并不都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衡量得失,而是把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也纳入其中。即使要面对更多的损失,人们却因为心疼原来的花费而选择继续承受损失,而且还追加投资。所以人们总是不愿意在股票下跌时“割肉”。
5.规避损失:
其实人们面对“收益”和“损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对称的:人们会为了避免损失而承受更多的风险,但在面对同样数量收益的时候,很少人会鼓起勇气去承受风险。所谓“赌一把”。
6.禀赋效应:
有时候拥有一件东西并不见得是多么明智的事情,它会改变我们对这件事物的价值的主观认知,让我们对它难以割舍,难于放手,我们会认为自己拥有的是最好的。总之,就是高估了它的价值。
7.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的存在说明,在我们心里金钱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每一笔钱都是不一样的。它的存在让每一笔金钱都具备了特定的意义,而它的变化决定了每一笔金钱将会如何流转。比如一件平时舍不得购买的物品,在作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时,我们就可以接受它的价格。因为心里账户不一样。
8.交易效用:
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同时获得两种效用:获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和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其中,获得效用取决于该商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以及消费者购买它所付出的价格,而交易效用则取决于消费者购买该商品所付出的价格与该商品的参考价格(Reference Price)之间的差别,即与参考价格相比,该交易是否获得了优惠。
所以聪明的商家总是打着原价和优惠价的幌子。
9.锚定效应:通常在营销中用于价格、数量等的起点。比如:每人限购5件
10.过度自信:表现在高估对事物的判断。
总之,看完还挺有趣~推荐[强]这本书会让我们真的了解到自己自认为的“理性”中不理性的一面。但是个人认为其实很多的事情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吧,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某一心理学效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