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下)》读后感1000字
虽然还没有看战争与和平和复活,但是就安娜卡列尼娜目前给我的感受,我穷极思绪也无法想象托尔斯泰还能怎样去超越自己。这本书绝对是世界文坛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由浅入深。看看托老的伟大。
首先,入门级大师功力,反映社会现实,还原时代样貌。托尔斯泰用工匠级的精神,艺术家的天赋精雕细琢地描绘着十九世纪后半段沙皇俄国贵族阶层的点点滴滴。有如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一般极其生动的反映着那个时代的一切,他用妙笔生花的文笔和极佳社会洞察力,描绘着芸芸众生的千面万相。这是通俗小说最顶级的功力,乔治马丁穷尽半生之力打造的冰与火之歌也是不断在追求达到这个水平。
然后,精英级大师功力。托老刻画出安娜、伏伦斯基和列文、吉娣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人物,千人千面不尽相同。托老笔下每个人物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因为过去的经历、社会的阶层、家庭的影响、自我的思考的各异而成为独特的自己。他们的每个举动每个抉择都是他们自己对应自己本身而应有的抉择,而非托老为了推动情节为之强加的抉择。他们虽处于托老笔下,但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早已脱离桎梏成为独立的自身。一流的作品,情节都是辅助于人物的。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托老笔下最为灵动有魅力却又最让人惋惜的角色,尤其是安娜卧轨前那一段心理描述,精彩绝伦,简直就像是死神在安娜耳边的低语。越是完美而真实的她,在最后被毁灭的时候才会具有如此浩瀚磅礴的感情力量,才会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话题。在严肃文学里,托老塑造人物的水平,在世界文坛也是屈指可数。
最后,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在本书中,列文这个形象更像是托尔斯泰自己借他的口传达他对人生社会宗教哲学的思考。列文和吉娣的爱情故事更像是列文在不断寻找自我价值,不断审视自身,不断突破自身思维局限找寻人生真谛的过程。最后列文仰望夜空,痛苦而又快乐地思考宗教与认知的关系,最后找到自己内心的安详。这一段描写在纯文学的范畴里,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在他眺望的南方已经没有云了,乌云停留在相反的一方。那边电光闪闪,还有很远的雷声。列文倾听着花园里椴树上均匀的滴水声,仰望着他熟悉的三角形星群和从其中心穿过的银河及其支流。电光一闪,不仅银河,而且所有灿烂的星星都消失了,但只要闪电一熄灭,所有的星星就好像被一只万无一失的手抛出来,立刻又出现在原处。
在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空间、无限的物质中冒出一个有机的小水泡,这小水泡晃悠了一下,就破灭了,这小水泡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