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产业大棋局(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读后感1400字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拖了好久才回头写书评,因为实在不知道能说什么。感觉就像一个超级典型的官场上的座谈会,看似人才济济高朋满座,每个人也都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可是全都是空话套话。会议记录也许能写几大本,可是对现实毫无帮助,唯一的作用就是存档。
本书的一大重点就是:互联网只是渠道,自身并不能有所产出。所以关键还在于怎么“落地”,就像最基本的订餐外卖,确实方便了非常多,但是首先不能决定产出端,比如APP上看见的窗明几净的餐厅,实际是个污水横流的作坊;其次不能完全把控过程,比如外卖小哥的闯灯逆行;至于外卖小哥下厨帮出菜这种倒是无伤大雅的噱头了,及时送达固然需要,但是超出能力以外地许诺几分钟什么的,那除非有机器猫的任意门,就如同哪家医院该保证百分百治愈一样不切实际。
其次在绝大多数文章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就是“支付方”,说白了就是谁买单。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有什么“不花钱”的,往往也是因为背后有赞助商。目前的现状就是压榨一线的医护,以他们创造的价值来为整个体系买单,就像一元吃大龙虾一样,赔钱的买卖做的下去,不过是因为攫取利润的药批药商把利润分一部分给医生输血,才形成了药提。
所以真正的医改,最根本的就是两方面。第一就是医疗的定位,即在撒胡椒面式的只是保证你不死,和物质极大丰富之后的满足就医体验,这两个极端之间到底拿捏何种分寸。对前者老百姓肯定不会满意,而后者明显只是极少部分大款才能享受到的,所以国家的对策是(基本)医保之后要推商保,而某些没花那么多钱又口口声声要享受上帝待遇的患者,就只能收获呵呵了。
其次就是支付方,这是建立在定位基础上的。定位低,谁拔根毛出点血就搞定了;定位高,那唯有期待冤大头的出现。国家当然是第一责任人,医疗支出与GDP占比是可查的。如果想走商业路子,有公司介入承担,那首要问题就是你能让人家有什么好处,然后才可以说到人家会拿出百分之多少的利润来保证这个生意尽量一直做下去。
而现在的医改,最乐观也只能是小步快走,就像宫殿换柱子,拆一根换一根,再拆一根再换新的,先全部拆掉再彻底换新不用说也是不可能的。即使医药彻底分家的美国,药企不可能按处方量给某位医生药提,但是也无法阻止以办会、交流、学习等方式回报整个医生群体,当然,适度反哺能滋养行业发展,所以把握恰当分寸又成了问题。别说连三公消费都只能压缩无法消灭,真到了作为中坚力量的中青年医生都无法维持起码的生活,那行业崩溃也不是不可能的。
解决了这些前置问题,才说得上远程就医、在线会诊…等技术问题。要说立竿见影地重建医疗秩序,直接严格执行转诊制度就行,首诊必须一级医院,然后逐层转诊,否则不报销,那现在都奔三甲的情况立刻就能改观。说白了,吃土豆丝或吃龙虾都花一元钱,SB才拒绝龙虾。
说到底,当经济条件不足以让大家都能填饱肚子的时候,推出大锅饭只能让国家被人民吃趴下;而国力不足以让人民都瞄着美帝的医疗水平的时候,医疗界的大锅饭也只会失败。所以无论是政府、医疗、患者,认清楚在现有医疗水平上,到底什么是吃糠咽菜,什么是鸡鸭鱼肉,什么是生猛海鲜,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充分证明,脱离实际是不行的。还没有解决实际困难的时候就讲体验,就像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聊营养一样可笑。
想想说“解决了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时感觉自己多么牛B,就知道“解决十三亿人的医疗问题”是会多么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