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感1400字
丹麦皇室王子哈姆雷特,某天他父王的鬼混告诉他现任国王是如何用毒药毒死他然后夺取王位的,于是乎其开始装疯,走上复仇的不归路。正如他所言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父王的被杀,王后的改嫁,王子嗣位的剥夺,激起了他对现实、对恶势力的不满。他像一把刃剑,冰寒的光芒即将震慑人心。
他疯狂地爱恋奥菲利亚,当所有人认为他是因为得不到爱情而疯疯癫癫的时候,他的愤怒与仇恨却说出了中伤奥菲利亚的言语。天上刮着西北风,我才发疯;风从南方吹来的时候,我不会把一只鹰当作了一只鹭鸶。看似发疯,实际上比谁都清醒。他等待的是时机,他想要的是复仇。他请了一班戏子演戏,上演国王被害的场景,观察现任国王的反应来确定其是不是谋杀凶手。经过确认,国王确实是杀害了他的父王夺取的王位,并且夺走了他的母后。他开始复仇。先是机智地躲过了国王书信里的谋杀阴谋。然而在比剑上,两个回合后哈姆雷特都没有受伤,国王本想要让他喝毒酒,但是他没有喝,反而是王后喝了。接下来哈姆雷特被毒剑刺中,他把剑夺过来刺了对手一剑。对手最后道出了国王的阴谋,国王也被刺死。这是最后的悲剧结局,哈姆雷特、王后和现任国王都死了。
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世界就是这样循环轮转。贫苦人民不得安宁,富有阶层日夜笙歌。这是一部反映现实、反对封建意识的悲剧作品。当时英国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典型的国家,全国到处是乞丐、流浪人,而朝廷却挥霍浪费,甚至还颁发血腥法令,禁止乞讨、流浪,使他们走投无路。在戏剧中,我们从贵族们喝酒聚餐放礼炮助兴可以看出其挥霍无度;从王位篡夺、大臣趋炎附势可以看出政治腐败。从宫廷到家庭,从军士守卫到人民造反,从深闺到墓地,从剧场到比武场,这么广阔的社会背景,构成主人公的典型环境,反映了16至17世纪封建社会解体、资产阶级方兴未艾的英国平民社会生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衬托出主人公的典型性格。有人说哈姆雷特是懦弱的,在封建势力面前,他显得无比弱小。即使在戏剧表演上已经知道叔父是谋杀者,却也不能直接对其制裁。试想,怎么去反抗王权?更谈何推翻?好在哈姆雷特是机智的。在回英格兰的路上,识破了真相,修改了书信,保全了性命。然而,个人力量始终弱小,再聪明才智也难抵暗箭。他也是勇敢正义、爱恨分明的。无所畏惧接受雷欧提斯的挑战;毫不迟疑爱戴自己的父亲,对母亲的过错也是直接恶言相对。最终他战死了,但赢来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从而鼓舞着后继者的斗志。
戏剧中显然体现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敢于追求,敢于反抗,为了正义也好,为了自己的个人幸福也罢,在奸诈的强敌面前,他无所畏惧。“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相比较而言,后者,我觉得更高贵。
哈姆雷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勇敢地反抗强权,反对专制,竭力追求个人利益,这是人文精神真实的体现。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关乎生存还是毁灭的世纪难题,而且在于其身后,千千万万个人同样在为自己的个人幸福和利益奋斗,不服输于生活无涯的苦难。个人主义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勇敢无畏是风,始终给予其动力!“一个人要是把生活的幸福和目的,只看作吃吃喝喝睡睡,他还算是个什么东西?简直不过是一头出生!”这是英国人文主义意识觉醒的惊人时刻。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