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的逻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精装)》读后感1700字
最近高博士的文章在朋友圈很火,对此不表态,因为逻辑层面这个东西,讨论久了就会发现,怎么说其实都是对的,就算现在不对,过去和未来也有可能是对的。从实证结果反过来验证逻辑正确性,其实是在证明必要性,而不是充分性,这往往也是经济学这本社会科学的独特之处。目前各大分析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分析逻辑,试图解释中国经济的过去和现在,从而预测未来。久而久之会发现,研究的大多数标的和对象,其实是同一个维度上的表象,既能相互影响,也能独立冲击。因此在这些观测对象之间所建立的逻辑,无论如何都是对的,只不过站的角度不同。
举个例子,西方经济学中对于资本主义的稀缺性分析逻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品的稀缺性不是通过价格体现的,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因为流通不顺畅,才会有稀缺性,然后才有价格差异,资本主义的体系本末倒置了,它理解成,正是因为稀缺性带来的定价差异,才会导致流通不顺畅。这样才来的各种供求曲线分析体系,所以其实最近这些事情,其实都指向了资本主义体系的逻辑矛盾,为什么人们会忽略稀缺性来获得流动性。其实是因为人们一开始想获得的其实是流动性,但由于稀缺性的阻碍,不得不先解决稀缺性。因为一些本身不稀缺的东西因为垄断变的稀缺了,这种垄断是宏观层面上的,不解决商品流通的阻碍,就一定会造成垄断。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时间的价值,共产主义虽然没实现,但可以对比分析出它的基础是空间的价值。共产主义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价格,因为是按需分配,也可以说成C2B(拼多多就是说自己就是C2B)。因此在共产主义下,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不是资金周转的问题,而是物品生产和流通的周转。
举着个例子是想说,逻辑层面也是有维度的,降维的逻辑冲击确实是能将高维度逻辑强行加入低维度逻辑上的。同一个维度上的逻辑可以随意组合,这就是为什么定性分析怎么都说得通,因为他们本质上是一个层面的逻辑。只不过需要抛弃那些在当下不合理的对象关系。而降维或者升维的逻辑和其他层逻辑的关系,是单向的,所以可以覆盖或者穿插,而不影响其他层逻辑的内在联系。对于同一个层面上的逻辑观察对象来说,以任何一个观察对象为基准和标的,都能分析出其他观测对象相对于这个标的对象的运动状态,只不过选择不同的标的所决定的次要标的和次要关联+相关性不同,同时涉及的参与对象也不同。决定这种同一层面上的逻辑特点的,恰恰就是“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物理性质或形而上的性质。所以同一层面上的观测对象,无论用什么逻辑去分析,总是在过去、现在或未来是说得过去的。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既然同一层面上的逻辑是任意可行的,那么是否存在最优逻辑?这个其实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延伸问题。形而上地来说,在限制条件无限的情况下,最优其实是个伪命题,无法被证伪。无论长期和短期来看,最优选择是一个瞬时的理想性标的。西方数量论的一个特点就是,研究最优问题,则必须添加限制条件,否则无法获得有意义的结果。而对于限制条件的理解,就出现了效用论,也就是把设计参与主体的效用进行量化处理分析。人们的欲望、感受和需求是不断增加和改变的,因此效用论所包涵的量化目标也应该不断被补充和增加,但由于技术限制和理论限制,无法把人的情绪、社会道德等无法观察的对象完整考虑进去,从而导致偏差。一开始这种偏差不大,但越到现在越发现,这种精神力量所引起的效用比重越来越大,也因此最优问题也来越难以估测。只有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才能在这个层面上获得优化。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从更高维度的观测标的来进行将为分析和冲击,可以简单地认为可观测、可量化的物质对象是低维度的逻辑对象,现有技术和制度下不可获取、量化的精神对象是高维度的逻辑对象。高维度对象对低维度对象造成了逻辑冲击后,试图从低维度对象去逆向获取冲击渠道是受到反身性影响的(详见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从而无法得知一开始的渠道和方式,从而造成偏差。只有发展技术去研究最初的冲击渠道,才能搞明白高维度和低维度的对象分层。
其实最复杂的不是物质世界的逻辑,而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