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饮食Ⅱ》读后感2800字
无数秒以前, 因为机缘巧合, 我得到了Colin Campbell的这两本书:
Whole: Rethinking the Science of Nutrition (救命饮食II)
The China Study (救命饮食: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本书的基本观点:
1 高蛋白摄入造成癌症(等疾病)高发
2 宣扬WFPB(Whole Food Plant Based / 基于植物)饮食方式, 认为能够让许多疾病不医而愈.
(基于的背景是一项针对中国的饮食结构和疾病的历时多年联合研究项目.)
如果你看过 谷物大脑(Grain Brai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at, Carbs, and Sugar–Your Brains Silent Killers), 你会发现, 两书的观点完全相反.
Completely! 彻彻底底的满拧! 因而, 不可能同时正确 — 除非..
(除非什么, 你自己去想, 若想明白, 这两本书你就都吃透了.)
于是, 怀着激动和不安的心情, 我翻开此书.
.
~
[简化主义]
或许应是还原主义. 这是现代科学从基础到综合, 从微观到宏观的一个基本思路.
作者对其抨击可谓不遗余力 — 太不遗余力了, 以至于我几乎翻不到其它内容.
相对于还原主义或简化主义, 整体思维是东方(医学)诟病西方的主要入手点.
不知作者因什么缘由, 被东方文明洗脑, 成为中医的忠实宣扬者.
但作者的解释还是还原主义的.
比如, 1关于营养摄入和好处的非线性关系, 2一些营养之间的跷跷板博弈(比如, 饱和脂肪酸抑制不饱和的吸收, 铁元素抑制钙元素, etc.)
余不一一.
我不想说, 选 还原论 还是 整体论 是一个哲学问题 这种蠢话. 但是, 这确实没有绝对的对错.
我们应该知道, 就像学科的划分, 是认为的, 受限于我们的认知局限 — 上帝 完全没有整体和还原的对立, 它倾向于 全知.
不是说 整体论 有什么不对. 如果整体论真能把问题搞清楚, 也不失为一法. 但问题是, 它从来就没把任何东西搞明白过!
thats why people despise it! wake up! old man.
..
.
[国籍与糖尿病]
作者引用了几个不同国家, 碳水和蛋白质在饮食中的比例, 以及糖尿病死亡比例, 以证明饮食结构对糖尿病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体质和疾病表现, 可能因为许多因素.
单凭一个粗糙的不同国籍的糖尿病发病率, 和食谱中的碳水构成, 两者的相关性, 就认定, 蛋白质引发糖尿病, 无疑是极为荒谬的, 极不负责任的.
代谢极为复杂, 影响因素多元.
除非排除干扰因素的, 进行受控的实验, 并且足够数量的事实, 才有资格讨论相关性, 且不说因果– 还差的远!
问题是, 这组跨国数据, 可靠么? 很有可能是可靠的.
蛋白质摄入量与糖尿病相关么? 是的.
于是, 我们得出结论: 蛋白质摄入过量, 是糖尿病的致病原因.
等等! 相关性就是因果么? 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根据常识, 生活水平越高, 食物中的蛋白质比例越高, 同时总热量摄入也会越高. 所以, 蛋白质摄入量, 是跟食物总摄入量正相关的. 而热量超标, 则是糖尿病的真正诱因.
相关性就是因果么? 这是作者基本的科学常识欠缺.
况且作者也在书中提到, 在另一个基于拉美11国的糖尿病研究显示: 与糖尿病最大相关性的指标, 是超重 — 这是作者揣着明白装糊涂 还是真的智力有缺陷?
合理的解释是:
1 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不同, 在表面的碳水-蛋白结构后面, 是过量摄入和超重造成了日本,意大利的糖尿病死亡率大大低于美国,荷兰.
2 糖尿病不仅仅有1,2型, 还有3型(即各类痴呆症). 碳水饮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 造成炎症和脑损伤. (于是日本在表面的糖尿病低发的背后, 还隐藏着严重的老年痴呆(Alzheimers)高发的现状.
这显然在作者的知识结构之外, 因而被作者完全忽略了.
..
.
[实验鼠]
我们经常会默认: 在实验鼠身上发生的结果, 可以推论到人身上(至少是某种程度上).
事实上, 这是有前提的.
对脑神经的研究, 实验鼠是很好的研究对象, 因为其神经系统虽然不如人类发达, 但其基本模块(与人类类似)都经过千万年的进化. (比如 双脑记 中, 大量脑裂患者实验中, 夹杂着若干猴和鼠的实验.)
但对于代谢相关研究, 实验鼠则是一个糟糕的, 糟糕的 的实验对象!
why?
同物种之间, 个体间的基因差异是相对较小的, 而代谢能力(包括消化, 免疫, 耐受, 过敏症)则千差万别. 主要源于体内(小肠, 结肠)微生物环境的不同– 微生物差异可以上万倍.
微生物参与代谢, 免疫, 帮助肠道(人体第二大脑), 胃进行 消化和过敏决策, 影响人的内分泌, 炎症, 体重等一系列要素.
微生物决定了, 熊猫能消化竹子, 牛羊能消化草, 白蚁消化木质, 南方人无法代谢鲜牛奶(乳糖酶即为微生物所制造)却能够享受酸奶(已经被酵母菌发酵过), 中国人乳糜泻(麸质不耐受)闻所未闻, etc.
任意两个智人的基因差异微乎其微, 但其微生物环境则可能天差地远, 造成代谢本质不同.
此即为何有狂吃不胖, 有人喝水长胖.
wiki了一下鼠的饮食结构:
[Diet:
In nature, mice are largely herbivores, consuming any kind of fruit or grain from plants. However, mice adapt well to urban areas and are known for eating almost all types of food scraps. In captivity, mice are commonly fed commercial pelleted mouse diet. These diets are nutritionally complete, but they still need a large variety of vegetables.]
看到没, 老鼠是吃素的!
可以放心的假设, (除非给它们粪菌移植过食肉动物的微生物)喂食动物蛋白, 它们是没有代谢能力的 — 这并非完全基因使然.
因而给实验鼠高达25%剂量的蛋白质摄入, 相当于给一个糖尿病病人(无法代谢血糖)吃高剂量的碳水化合物, 不得癌症才怪!
且不说, 人类食谱中, 有几人能做到, 平均25%的蛋白质摄入?! 25%是纯蛋白质重量哦! 不含水的! 你吃的纯鸡胸里面只有19%的蛋白质. 也就是说, 即使你一年到头只吃鸡胸, 不吃其它任何主食, 辅食, 蔬菜, 水果, 也达不到实验剂量.
总体来说, 本书基于大鼠的代谢实验, 本身就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 没有任何的对人类参考价值甚至饮食指导意义.
..
.
~
一部研究作品的 credibility(信誉不是一个精准的翻译) 真不在于其 观点 是否正确, 而是其论述的方式是否 靠谱.
有时候, 即使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只要研究是对路和严肃的, 并且秉承开放心态, 也会很容易被别人和自己纠正, 或成为别人前进的脚踏, 推动学术前进; 否则, 就算其偶然 蒙对 答案, 也对整个体系没有任何帮助.
(书Guns, Germs & Steel, On Intelligence都可称此类典范. 尤其前者, 不能说没有错漏, 但, 有一个优秀的框架, 局部的完善只不过是数据量和迭代的必然结果, 甚至不需要作者亲为, 别人都可以沿着框架操作. )
在一个 靠谱 的研究中, 两个基本要素是不可或缺的:
1 发生机制 ~ 机制是因果链条, 发生与作用原理. 但如果到 框架 层面, 则是更高境界了– 比如 进化论, 相对论, etc.
2 统计事实 ~ 即 有足够参考价值的, 排除干扰因素的, 受控的, 足够数量的事实.
(事实可以来自实验, 在特定情况下, 也可以来自历史数据, 如果数据质量够好.)
本书作者Colin Campbell, 其基本科学素养之缺乏, 统计学知识之薄弱, 已然令人瞠目.
如果这两本书的两大支柱 大鼠实验 和 跨国研究 都站不住脚, 那么本书的学术价值也就可想而知.
作者既不了解研究中中国人体质与美国人差异的形成机制, 更不了解微生物差异对代谢的影响, 仅凭一些粗糙的国籍研究(还是分别统计的, 这就像是, 奥运会不需要大家在同时同地比赛, 而是各自在家记录成绩) 和错漏百出的大鼠研究, 就得出 蛋白质造成癌症 这种耸人听闻的结论, 我实在不知Cornell Univ.怎么留下他担任众生教职的.
且作者在本书中频频打出 Victim Card, 挤出一副比窦娥还冤 的嘴脸, 更让人作呕– 难道你的结论站不住脚, 别人批评你, 就都是学术迫害?! OMG!
(知乎上说, 这两本书的中文译名都洋溢着浓浓的 神棍风, 不知是否偶然.)
基本来说, 作者对于西方营养学和医学研究 食品工业 和 药品产业 绑架的控诉, 并非无稽之谈 — 这确实是事实. (作者盲人摸象的比喻, 恰恰是西方医学 还原论 割裂研究的问题所在– 人的认知虽是割裂的, 身体却不是.) 这些都是对西方医学, 现代医药体系 简化主义 的有益反思– 其实是大肆鞭挞. 若不是这些, 此2书真的是一无是处了.
对还原论 的抨击和鞭挞是一回事. 但, 就此认为 WFPB饮食就是这一切的良药, 就鱼目混珠且把天下人都当傻子了!
真相是, 人体有自愈能力, 只要不是过度干预, 纵欲饮食, 总会趋于健康, 但这跟WFPB没几毛钱关系 — 作者完全不了解大脑糖化等3型糖尿病的成因, 也几乎对微生物影响代谢一无所知.
若不是作者抛出话题事关重大, 而给我此书的又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我本不该多费口舌.
只不过看完后, 我不禁反思:
或许比起我们的知识匮乏, 一套甄别良莠的机制更是当务之急.
我相信这个极难!
即使如作者这么资历深厚, 且言之凿凿, 依然会产出鱼目混珠, 偷梁换柱的观点和结论.
而连Cornell Univ.和整个科学出版体系都无法甄别, 我们芸芸众生又如何在人间自处呢?!?!
i think we should get back to the source, where everything begins:
0 FACTS! (valid, reliable facts!)
1 basic math (statistics especially!)
2 causality and mechanisms (any conclusion withOUT mechanism is just nonsense / 不讲发生机制的道理, 都是耍流氓.)
3 consistency! (do your theorieS conflict with eachother?)
still, youll never know if you never tried.
believe these 2 books or you think theyre totally bullshit or else, dont just stop there (there = believing)!
do something, test it, use your body as a lab rat.
try the diet, pure carbon or pure protein or pure fat. see what happens!
TRY!!
and THEN, is when your REALLY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
..
.
[饭].[凋谢][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