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纲要》读后感800字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
——《国史纲要》读后札记
有书友问《国史纲要》这本书好看吗?刚要回答,忽然记起元宵节的一个谜面: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用这句话来答复最好不过了。
谜底是折扇。一面是书画,一面是空白,一面是历史,一面是想象。不足一尺,意蕴悠长。《国史纲要》恰如一把折扇,短短300多页,读来却不寻常。
《国史纲要》应该是确定历史的一个基调,是一本通识,但是言简义深,可以从书中随便抽出一节、一段、一句,引发自由的思考方向。试举几例:
书中第三十五章写到:“金朝占据中原之后,不久就完全汉化。虽也有人感到此事的危险,但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汉化的程度越深,兵力越发不振,最后甚至与宋同样没有可用之兵。”为什么汉化的程度越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以至于金亡。读者可以在这些细微处窥见学问,引之博大精深,得之心旷神怡。还有,书中对曾国藩的湘军定义为“中国近代史最早的军阀”。这又是为何?后来的“军阀”又有何不同?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名为“国民革命军”,供养何出?又有何不同?再如,作者对 “这些海盗集团对明朝倭乱要负一部分的责任。这可说是国家不知扶助方兴的闽粤人向海外正常发展的收获的变态结果。”如此客观的看待明朝倭乱,联想七八十年代的走私手表、摩托车——“开放”,真是个亘古的话题。作者在书中的结论没有通常史学家喜欢的“引注”,每个读者都可以另寻专著或者史籍中查阅,洞开天地,其乐无穷。
写史有很多种,大多按照朝代演进来划分脉络,雷海宗先生不拘常例,从时代的特征,简明扼要的描述制度、文化、人物,语言精练,读来畅快淋漓。
唯一遗憾的是: 它是一本“纲要”,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