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读后感1000字
黄钟大吕,受益匪浅。所谓大家,乃能以寥寥数语,直切要害,释人多年苦思之疑团,读来畅快,意如连拍大腿,口口称绝。
分享几处受益匪浅的观点。
“《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大都是靠不住的。这大约因军机秘密,局外人不得而知,事后揣测,多系附会之谈,而做历史的人所听见的,也不过是这一类的话之故。”
满足感情固然是一种快乐,了解事实的真相,以满足求知的欲望,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苦于他其实是不懂得政治的人。一上政治舞台,便做了一件给人家借口的事。那便是废少帝而立献帝。在专制时代,无故废立,那是怎样容易受人攻击的事啊!公忠体国之臣,固然皇帝不好,不敢轻于废立。就是奸雄想要专权,甚而至于想要篡位的,也正利于君主的无用,何必要废昏立明?
后世所谓道教,其根源,分明是出于张角、张修、张鲁、于吉一班人的,和老子毫无相干,他们却都奉老子为始祖。因为老子这一派学问,古代称为道家,他们的教就称为道教;而且竟有称佛道为释老的,如《魏书》的《释老志》便是,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说:这是因黄帝而牵及老子的。
正和辛亥革命以前,一个皇帝被打倒,又立一个皇帝一样。当一种制度的命运未至灭亡的时节,虽有弊病,人总只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而不怪到这制度不好。譬如我们现在,天天骂着奸商,却没有人反对经济制度。
没有一个肯先进兵。其中只有曹操,到底是有大略的人。他虽然是散家财起兵,本来并无地盘的,倒立意要成就大事。替义兵画了一个进取之策。诸人都不听。曹操就独自进兵。董卓的兵力是相当强的。合众诸侯的力璧以攻之。虽然有余。单靠曹操一个人的力量,自然不够。
陈登在广睦,确是孙氏的一个劲敌。现在孙策北伐未成,先已自毙,那是中央更好的机会了。曹操却把陈登调做东城太守。于是隔江之地,就无能牵制孙氏的人,这是曹操的一个失策。到后来,再临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就迟了。
要替义弟报仇,这固然是笑话,读史的人说他是忿兵,也未必是真相的。因为能做一番事业的人,意志必较坚定,理智必较细密,断不会轻易动于感情。况且感情必是动于当时的,时间稍久,感情就渐渐衰退,理智就渐渐清醒了。
中国人民的息耐性,和农村经济的坚韧性,是极大的。然而其忍耐和坚韧,也总有一个限度的,古来有多少好战之徒,都失败在这个限度的错误估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