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一部历史》读后感1000字
“人们问我,”他说,“‘你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你在大街上遇见一个和善的人,你问他:‘北街怎么走?’他陪你走了半个街区,给你指路,态度亲切。可是在另一种环境下,同一个人可能变成最可怕的虐待狂。没人了解自己。
看这本书就是在看人性,看人性的复杂,它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黑白分明,坏人并非一路坏到骨子里,好人和受害者也可能是悲剧的推波助澜者。
在集中营这个特殊的非人境地里,囚犯变成了阿甘本所说的“牲人”,而看守则变成了“兽人”
这本书关于人性阴暗面的描写经常让人毛骨悚然,每当我看那一个个残酷的不可思议的事件时,很难不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情境中,很难不去想象自己是不同角色时会有什么行为。
这个规模庞大的集中营从1940年开始正式运作,1945年被苏联红军解放,期间被杀害的遇难者达100万以上,百分之九十是犹太人。然而,建立这个集中营的最初目的却并不是要在那里屠杀犹太人。
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累积式激进”,也就是说集中营最初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灭绝数量如此众多的犹太人而存在,而是在二战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由众多因素促成的,包括后来对苏联作战的失利,导致战争局势扭转,更加加剧了纳粹高层的灭绝计划进程。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也是我赞同的,那就是用毒气室屠杀如此数量众多犹太人并非希特勒一人的主要责任,这不是一个从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党卫队的决策,相反,正是因为大量的党卫队士兵同时也是纳粹分子,他们每一个人都从心里憎恨犹太人,认真贯彻希特勒的达尔文主义,将犹太人、吉普赛人、苏联战俘等视为低等的生物,才会使得如此大规模的屠杀成为可能。另外,正是毒气室这种模式的特殊性(完全不同于将一把刀子捅进人类的胸膛或者用枪将一排排犯人打死在挖好的深坑里),这种距离感使得纳粹党卫队队员们的心理问题降到最低,他们几乎不接触尸体,那些是犯人中挑选出来的人组成的特遣队的工作。
正是以上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刽子手在战后很多年(他们大多躲过了惩罚)依然没有丝毫负罪感,依然坚信他们所做是正确的,如果非要忏悔,他们也众口一词是为了服从命令。
而那些被骗进毒气室去“洗澡”的人,那些尸体被焚尸厂火化的人,他们已经发不出声音了。因此,当你看完中世纪的黑暗从而慨叹人类文明的进步时,你又会看到奥斯维辛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血腥黑暗,你只会觉得,历史永远在重复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