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读后感_1100字

《论中国: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读后感1100字

在我看来,中美之间几十年的恩怨瓜葛、利益纠缠,即使用800多页的文字来述说也显得太轻描淡写,就如蜻蜓点水,少了太多波澜。

不去深入的了解来龙去脉、设身处地地回顾历程变迁,仅凭个人好恶、一家之言就贸然断定好与坏、功与过,显然太过草率。正是本着这样的心态,希望能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看国家的发展,能从多个维度来看看国家的变迁,断断续续,终于在深夜读完,然而却夜不能寐。国家与国家之间远非人与人相处般简单,都是各取所需,更何况同室都会操戈。从对抗走向合作,不仅是双方政府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更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当今的中国与美国,一个称霸于世界企图普世救赎全球、一个自强于一方渴望恢复昔日荣光,双边关系何去何从,不仅需要智慧更还要勇气。

不可否认,美国是个卓越的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对民主的守护都可谓尽心尽力,也是在这个国度激发了最大的创新热情,不然不会有硅谷和华尔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它也不是救世主,甚至有可能还是撒旦。它的价值观、政治体也只适合他们的文化土壤和占尽地理优势的环境,只能适当借鉴不能一味复制照搬。近代历史一再表明,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上,“拿来主义”不是恰当的选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一味套用可能适得其反。

当然,美国也并非是善类。从书本的字里行间,也可以感到作者在极力的美化美国政府,把对一手造成的双边危机说成是对民主的坚守、对人权的关心,即使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但也改变不了他始终是为美利坚服务的事实。不过我们也不应该去苛求,毕竟每个人最爱的还是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用温和的语言去表述犯下的错误也是理所当然。通过书中的回忆,细细想想,对我们而言,美国真是亦敌亦友。为什么会是敌?其政府内对华持强硬立场的人不在少数,视中国的崛起为最大的威胁,对我们进行颜色革命、文化侵袭、意识输出一直都在马不停蹄。为什么会是友?双方的潜心合作才会给这个世界增添活力,无论是冷战时期联合对抗苏联,还是后来致力经贸往来,都为世界经济、和平建设起到了舔砖加瓦。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从历史经验出发,妥善处理分歧、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此外,作为一个中国人,其实我们不仅要为今天感到自豪,还要对未来感到自信。作为一个有着特殊文化底蕴、特别社会制度的国家,所有的向前发展都是“独辟蹊径”、“摸着石头过河”,中华民族的坚毅和韧性,必将撑起崛起,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理智,必然书写新篇章。过去如此,未来也会如此。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1595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逃出克隆岛观后感800字

    今天早上上英语课的时候,播了一部科幻动作片给我们看,影片剧情是之前所看的电一影里没有涉及过的,感觉很新鲜,而且片子确实很好看!由于影片比较长,没能在堂上看完,回到宿舍后我迫不及待的…

    读后感 2022年7月17日
    109
  • 读《名剑风流》有感1000字

    或许是因为之前读《剑气严霜》没有找到古龙小说的感觉,心中有些遗憾,为了找寻这种感觉,继而又读了这本《名剑风流》,不得不说,这本书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语言风格上都要好于《剑气严霜》。…

    读后感 2022年7月18日
    160
  • 《林徽因全集(4):建筑》读后感_800字

    《林徽因全集(4):建筑》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就是林徽因关于建筑的文章的杂集,既有杂谈,又有绪论,还有建筑史其中某一章节,每种类型文风都稍有不同,浅谈就说的比较通俗易懂,但是专业…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313
  • 《调教成神》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4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调教成神》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里面的人物,我也很喜欢。奋发图强的陆青阳,乐于助人的林子苏,保护弟弟的陆青鸣,改过…

    读后感 2022年10月21日
    55
  • 我是学霸我怕谁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假期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要数这本书了――《我是学霸我怕谁》。《我是学霸我怕谁》的作者是我们最爱的阳光――伍美珍。这本书是阳光为一个小书迷所写的。这本…

    读后感 2022年7月5日
    119
  • 《共产党好》读后感400字

    我们常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读了《共产党好》这本书后,我更加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也从这本书中知道了,我们的国家是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穷二白”到“无比强大”…

    读后感 2022年6月18日
    9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