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王阳明:求知即是悟道》读后感1900字
本书由浅入深,引用恰当,在转述王阳明一生功业的同时也把它的哲学穿插其中,娓娓道来。
读本书需一定心学功底,同时作者的引经据典稍显杂乱,要耐烦善思。
所获如下:
一、阳明的品格
1、立志
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你看那好色之人未尝有困忘之病。
何为第一等事?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人怎样生?路怎样行?立什么志成什么人?怎样的日子才值得一过?判断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2、执着
阳明的率性,一旦倾心遂物我两忘的“痴”性,油然可见。
3、拟形于心
‘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
4、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阳明一生都得力于这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章法。
忘己忘物、忘天忘地,与空虚为体,光耀神奇、恍惚变幻,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乃真境象也。这种感受是阳明在龙场洞悟的一个基础,也是他后来总坚持先让学生静坐以收放心这种教法的一个来源。
5、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他想要的东西不是太多了,而是太高了。失望成就了他的深刻。
二、阳明的哲学
1、千锤百炼始知“心”
先是打击他的好名之心,越好名越让他得不到“名位”;再锤炼他的荣辱耐性,廷杖、监狱、贬官、抛到一天数死的绝地;直至他将生死观打通,活脱脱还他一个“赤子之心”时,他才明了心,见了性,悟通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才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
在天地之间,除了自己这颗心,还有什么是最后的依据?于深悲大戚之中,还能不屈不挠地坚持得住,靠什么?除了靠“心之力”,还有什么力量能伸进大墙来支撑自己?这些问题他暂时还没有最后悟透,但已在这场培训中种下了“觉悟”的智慧种子。等他到荒无人烟的龙场继续坐宇宙监狱时,“种子”终于开花结果。“心学”的一个最智慧的法门就是能将“万物皆备于我”,能化一切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君子友我,小人资我,艰难困苦玉成我。
2、遏欲不忽隐微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等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克治省察。克治省察之功则无任何间歇时了,像赶走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心杂念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就像猫捉老鼠一样,一眼看着,一耳听着,一有念头萌发,就立即克制掉,斩钉截铁,不可姑息,容它半点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它出路(这是禅宗”时时提撕“话头,类似的比方还有”如鸡抱卵“、”如渴思水“等),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了无私可克,自然从容正派。虽说良知何思何虑,但不是初学时的事情。初学时必须省察克治,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才可以说何思何虑。”
3、务实之心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4、触之不动
“阳明此行,必立事功。”问:“何以知之?”答:“吾触之不动矣。”——这个触之不动,就是“心”有了定力,有了主“意”。
5、信其心而用其才
德洪说:“吾师用人,不专取其才,而先信其心。其心可托,其才自为我用。世人喜用人之才,而不察其心,其才止足以自利其自己矣,故无成功。”
6、意诚
学生问:“‘思无邪’一言,如何盖得三百篇之意?”阳明回答说:“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此外更有何说?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这种纯洁思想的努力,是种宗教化的独断论话语。
阳明的这些教法机智生动,不免让人眼花缭乱,其精髓在一“诚”字。诚,既是未发之中也是发而中节,只有诚了才能澄明,诚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澄明之境。诚了才能开觉悟性、诚是无私心杂念的无念状态,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诚之所以重要因为迷误由己、损益由己。良知即是独知时,良知即是诚意时。
7、循理不间须臾
阳明还要再度发挥:“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的,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至处,圣人也只如此。
阳明的哲学与品格似乎并不十分分明,因他的品格而形成了他的哲学,因他的哲学而铸就了他的品格。
其要在一“诚”字
用人信其心,处事炼其心,事事磨其心,立志不忘心。
“功夫只是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
他的不朽关乎他的执着、他的坚持、他的际遇,他的意诚。
千锤百炼,始见性情。
知音何觅,唯有此心。
故有诗云:
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通著行迹,期无负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