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游历》读后感1100字
看完了全书,意犹未尽,忍不住又翻回到第一页,把编辑叶南和作者陈丹青写的序和前言又看了一遍。叶南称,“在我的视野里,论文字和见地,陈丹青是两者综合评分最高的作者。” 我觉得这其实并不是客套的奉承或者惺惺相惜的鼓励,而是对很多专业写作人士的嘲讽。
我最初接触到的是《退步集》,忘了是什么时候读到的,但是那些辛辣不刻薄的文字,透着朴实又幽默的气度让我记住了陈丹青这个名字,然后才知道他原本是个职业画家,文字仅是他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
中国之大,各种级别的专业作家多如牛毛,文字功底深厚或者技巧高超的人一定很多,见地(所谓见地,大概就是能够正确认识事物面貌和本质,还有它的相关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意思吧)独到的也大有人在,甚至同时具备两者的人也应该为数不少,但是少有能像陈丹青这样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诚实地把自己的见地变成文字公诸于众的。
《无知的游历》与我而言是感知的游历,九十年代初我曾经在圣彼得堡游荡了一年,名义上是去留学,虽然也按时上课,只不过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时对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建筑,历史,完全一无所知,虽然四处闲逛开心是挺开心的,却是真正名符其实的无知的游客,如今读着陈丹青的文字,感受着他对文学及艺术的热爱和历史的深思,似乎那些当年去过没去过的地方,那些听过没听过的人名,慢慢地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些印象,希望将来有一天,还有机会再去游历一番。
文学,绘画,音乐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在陈丹青的字里行间不时可以感受得到。书中介绍了众多的文学巨匠,名著片段,绘画作品,还有音乐名人名曲,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根本目不睱及,说实话,看完之后只能大概留点印象,无法记住大部分的知识点。
陈丹青并不在意承认书中相当一部分的史实资料来源于相关的旅游指南手册,正如千万个来到一幅名画前或者某个名人故居里的游客一样,大家看到的听到的几乎都大同小异,但是因为各自的经历和见地不一样,感受自然就千差万别了,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介绍了什么地方什么名人,而在于它向那些无知的游客,比如我,展示了那些不分国界种族的人性中自然美好的一面。
人类文明的瑰宝之所以能够产生和传承几百上千年,最重要的不是创造了它们的作者,而是培育和保护了这些作者和作品的社会,而可悲的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我们可以引以为荣的时代实在太短暂了,大部分时间我们的祖先都在做什么呢?今天的我们又在做什么呢?细思恐极,令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