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套装全6册)》读后感1000字
哈佛中国史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关注其实是深受法国年鉴学派影响,这种历史学派对于政治史,军事史并不在意,所以想看帝皇盛衰的可以放弃了,并且它强调的也不是时局,而是相对的,在历史“长时段”中缓慢消长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结构。所以从秦汉到明清这个历史大脉络里,整本书一直在把握礼仪,社会思潮变化,还有像经济商业税制,土地政策,外交的变化,甚至在建筑,家庭生活,男女平等地位,建筑服饰,气候水文都有重点描述。而不要小看这样描述,这种描述需要非常详细的文档支持,而美国的中国史学者比较容易接近“二战”后很多庞大的社会经济史著作,接着是台湾与北京的大量清宫档案,令他们可以尝试进行年鉴学派所主张的那种研究。
分享几个精彩的这种研究独到之处。
1:在秦汉这本书里,作者居然用福柯的圆形监狱监控,即“全景敞视主义”来描述阿房宫,秦汉时期其他辉煌的皇宫建筑,将权力和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考察,这种空间建筑的考察也是一种历史解读。
2重新考察了明清的地方豪强,土地通常由地主亲属或佃农们一起耕作。豪强大族的抱负不是简单的囤积土地和聚集财富,更在于利用这些土地和财富来构建广泛的网络,比如赫赫有名的“东林党”,它深刻影响了江南文人的家族价值观,并且一度瓜分朝野的意识形态。
3分析了宋朝的官僚系统,很有特点,北宋的中央权力可能是最小的,却有着最高效率的运转,通过数据分析,大宋有品级的官员人数与所管理的人民的数量的比例一直较低,13世纪初为1∶7500。这确保了宋代官僚体系无比高效,而人民也信任他们。这使得它在文化的宽松上,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创造很宽容环境。宋朝就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家出现了,许多古老发明都在宋朝,宋初的皇帝经济活力上也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的转型。
应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但文化社会涉及问题非常庞杂,难免会读起来有碎片感,并且很多重要的政治事件是一笔带过,也没有前后介绍,所以相对来说,比较推荐给有一定历史常识基础的读者,但每册背后有许多大问题的总结,即综合叙述展开朝代灭亡的秘密。但每个王朝的魔咒周期通常是这样,首先王朝弊政积多造成内外朝领袖涌现,出现了朝廷派系林立引起了党派竞争及党派蜕化,随着内耗势力下降,外来力量打破平衡最终改朝换代,归根结底每个朝代还是灭亡于王朝内部本身,灭秦者秦也,今天的我们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