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2200字
王阳明这个话题很大,他被认为是古往今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心学大家。这本书则主要记录了王阳明的生平,虽然对于阳明学,程朱理学,陆九渊的象山学之间的差异着墨甚少,王阳明一生的传奇事迹让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他一步步走向圣人的足迹。
王阳明的一生可谓是精彩纷呈,也是艰辛异常。
【阳明生平】5岁之前不会说话,之后小小年纪便以诗词闻名。12岁立志做圣人,觉得读书做圣人才算是天下第一紧要的事。年纪轻轻就带领随从去边关视察,与少数民族的青年骑马射箭。由此可见少年时期的王阳明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好任侠,喜骑射,喜欢钻研兵法。
后来迫于状元父亲的压力,王阳明亦开始认真读书,不过他读书是有自己的追求,亦是想通过读书来找寻自己做圣人的道路。这期间他看了很多朱熹的学说,接受了格物致知的理论。王阳明是个实践派,他觉得既然万事万物中都存在至理,那么自己家的竹子是否也能格出真理来。这一格不得了,王阳明就这么对着竹子格了很多天,直到把自己格得吐了血。
这也是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格物致知观点的开始,后来他去学禅,习神仙之道,在释老学说中都获得了极高的造诣。但他也慢慢发现了道家和佛家对于他圣人之路的束缚。
三十四岁,王阳明遇到湛若水,两人结伴研究圣学,即心学,可谓才是真正找到自己的道路。
【龙场悟道】后来王阳明的人生诸多不顺,因谏言被杖责下狱,又被派往偏远的龙场做驿丞,中间又遭遇大太监刘瑾派来的杀手。龙场的困顿,艰苦无比的生存环境,让王阳明第一次开始思考生死。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功名利禄,人生荣辱其实早已看淡,唯独这生死难以参透。
王阳明给自己弄了个石棺,躺在里面去感悟生死,最后参悟心即理,这就是很有名的龙场悟道。
【立功封侯】王阳明后任庐陵知事,破南赣四省匪患,平宁王朱宸濠叛乱,以不费一兵一卒收思恩,田州,定断藤峡八寨之乱。可以说王阳明的政绩是非常卓著的,上马打仗,下马治民,在朱厚照做皇帝刘瑾等宦官干政的明朝暗黑局势下,王阳明能有这样的功绩真的是很不容易。
最后王阳明在回乡途径青龙铺的一艘船上去世,留下“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
【全书评价】这本书讲心学的篇幅很少,中间引用了大量的王阳明的诗词文章,但注释译文极少。这对于我这文言功底相当一般的人来说,是很折磨的,这也是我没有去读《传习录》的原因。我之所以把这书读完,是因为我觉得了解王阳明的生平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心学思想。
【自我总结】中间我也去喜马拉雅听了度阴山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与浙江大学教授董平的王阳明心学,权当做个记录,来作为此时此刻我自己对于心学的认识。
首先我一直有个认识是,对于人的思想理论,它永远是有局限的。就像朱熹和二程在儒学基础上提倡理学,穷物致理,格物致知;王阳明又从朱陆学说中发现不足,提出自己的心学。
这句话是基于我对道德经的理解,道是世间万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我们有限的认知当然无法对世间万物都能清晰认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在我看来,古往今来所有的圣人都值得尊重和敬佩,但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因为他们的一生就是这样在做的,即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朱陆思想】那么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呢?即他觉得万事万物都有至理存在,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寻求,钻研事物的规律,才能真正知晓真理,知晓真理才能落实在行动上,即先知后行。
心学创始人陆九渊的看法则觉得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粗一看,一个是唯物主义者,一个是唯心主义者。而王阳明则是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在心即理的基础上加上了方法论,陆续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觉得向内心求即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都有做圣人的资质。正如他的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道终是归于天道,天道以万物为刍狗,根本没有善恶的观念,所以人心本体是没有善恶的。之所以有善恶的观念,是因为自己的意念在动。知道善恶是非就是心中的良知,那么对待自身,保持良知去除私欲恶习,就是人人做圣人的途径。
【心学感悟】我在想,这能够知晓善恶是非的意念是从何而来的。与生俱来的说法实难服众,个人观点,从关系与文化中来更靠谱。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是社群居住的,人与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从古到今不管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传承下了文化与传统。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他们的文化与传统也不同,他们内心对于良知的评判也不同。
良知是人在社群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爱人,亲友,师生,君臣,相邻等等)孕育出来的,包括忠孝节义。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于忠孝节义的评判与标准也不同,所以有善恶,有忠奸,有是非美丑。
正是有了外界的评价,是非好坏对错,也正是导致了心中意念之动。心里有了成见,就像一面被污染的镜子,心里是什么,照出来的就是什么。
正如一颗种子埋在土里,它自身的基因决定了它长大后是草还是树,这就是心。在成长的过程中,它要不断从根部吸收养分,从叶的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促进自己的成长。这叫格物致知。
良知是关系文化中孕育的,所以必须通过格物致知让自己成长,但格物不代表一定是向好的。因人性中的私欲,丑恶会让格物产生偏差,从而使人走向歧途。所以有了格物的功夫还不够,还得有对内心的感知与尊重,秉承良知为标准,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没有格物致知,内心即使有良知,行的格局亦会受限。格物与求心相辅相成,才能做到不偏不倚,知行合一。在实践和认知中,格局不断提升,才是真正接近圣人,接近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