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
文/齐佩
《儒林外史》最普遍的定位是一部讽刺小说。
讽刺的是腐败的朝廷,刻板的科举,虚伪的礼教和迂腐的知识分子。
这里我不想再讲类似“范进中举”的故事了,我觉得不够有趣。
一是类似片段大家耳熟能详,不需要我炒冷饭。
二是我们很容易去讽刺“范进”,说他迂腐,把苏轼说成是明朝秀才,中举前穷困潦倒,被老丈人指着鼻子骂,可这样的贫穷人家能够通过考试改变人生,我觉得没什么好讽刺的。
吴敬梓假托明朝讽刺他生活的清朝,但是这些不也正是我们当代的写照吗,只是大家穿的衣服不一样了,科技发达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是相似。
这本书452页,共56回,书中人物200多个,整本书没有以一贯穿的主要角色,给我一种跑马灯的感觉,所以我经常翻开书,就有这个人物名字好熟,他在前几页干了些什么的疑问,到后来我就彻底把它当成故事会来读了。
在这个“故事会”里,儒家先生和官绅们你来我往,升官发财,生老病死只在书中几页之间,看了渐渐就忘了,有几处却让我生出几分羡慕来,我觉得那样才是真实的美好生活。
分享一个,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原著。
一 杜少卿
作者吴敬梓是杜少卿的原型,他是这么评价杜少卿的:
轻财好士,一乡多济友朋;
月地花天,四海又闻豪杰。
杜少卿,江西人,是个官二代,也是个富二代。
杜家兄弟六七十个,都闭门在家读书考科举,求官职,他却乐意广交朋友,接待四方宾客,君子小人,学者农民,都同等相待。
他哥是这么形容他的:“他不喜欢人叫他老爷,你只叫他少爷。他又有个毛病,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
县长仰慕他的才气,派人叫他去坐坐,他说:“他果然仰慕我,他为甚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了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
太狂了,县长都把大腿伸过来了,就是扭着头不抱,多少人想抱抱不到。
他老爹给他留了万两家产,没有拿去钱庄存着吃利息,也没有考察项目搞投资,偏偏乐善好施,看不得别人过得不好。
这位杜大善人不看来人,你只要会那么一点穷苦戏,登门总会有回报。老管家的孙子、二叔、远房大表哥、大表哥介绍过来的朋友,搭戏班子的,做裁缝的,有求必应,开始是几百两几百两地送,没那么多钱了,就二三两地给,后来真没钱了,连把衣服都给人家了。
“也罢,我这一箱衣服也可当二十多两银子。王胡子,你拿去同杨司务当了,一总把与杨司务去用。”
像这样做慈善的,几个马云也不够用啊。
终于,剩下的家当是靠不住了,听了老管家的遗言,带着老婆往南京去了。
虽然不能像之前那样做阔少爷了,乐天派的性格并没有让他从此消沉,陷入低气压。
杜少卿对自己的穷困没有羞愧之心,也没有哀叹之意,也就谈不上后悔,不能说他没有金钱概念,但他确实不把金钱当回事儿,自己败光了就不能怪命运,穷了也能泰然处之。
没有大房子,就租个河边小房子,没有仆人随从,就自己烧水做饭。
依旧每天吃酒、会友、作诗、喝茶,带老婆逛公园、爬山,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
杜少卿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从少奶奶到平民妇人,像这样的落差感,一般女子早就冷眼相对,满腹抱怨了。
而这位杜娘子却能尊重丈夫的心性,既吃得了燕窝海参,也吃得了路边小摊。
贫穷窘迫时,依然能对眼而笑。“杜少卿付了船钱,搬行李上岸,坐轿来家。娘子接着,他就告诉娘子前日路上没有盘程的这一番笑话,娘子听了也笑。”
难怪有人劝说杜少卿纳妾,及时行乐,杜却说:“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
你虽然没有年轻时标致漂亮,但你一直是我心里的小宝宝呀。
爸爸让我五一把这本书带回家,他要看。
谨以此文,献给我恩爱的爸爸和妈妈。比心心(^_-)
公众号:齐佩说
交流微信:zhaoqipei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