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全集(第一卷)》读后感1700字
人遇到了不幸的事件就应该悲伤,哪有一天到晚呵呵傻笑的。
我认为,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
有人说天天开心,人显年轻。这话我有时候赞同,有时候不赞同。赞同是因为我认为乐观的心态愉悦的身心确实能让人身轻如燕活的年轻,不赞同的地方是,如果一个人心里明明很难过,面上却要表现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表里不如一,这不是很别扭么?扭曲、不和谐的面部肌肉能让人保持年轻么?我倒觉得生拼硬凑强颜欢笑更容易让人长成歪瓜裂枣!所以我的观点是,人只要活出真性情便可,不一定随时都要假装强者活成哇哈哈。
热闹时就狂欢,寂寞时就抽烟。难过时就喝酒,悲痛时就狂吼。
别人家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这种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国人当成另外一个物种,这样对他们的成就就能客观地评价;对本国人则当做同种,只有主观的评价,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群起而攻之。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别人家的东西好像永远是好东西。不光是国内和国外比,自个儿家也在比。
父母对孩子:“你看你张叔叔家的小明,又听话成绩又好,怎么就你这么调皮不争气呢!”
妻子对丈夫:“你看人家隔壁老王,又顾家又能挣钱,我怎么就嫁你这个没出息的!”
女朋友对男朋友:“你看我闺蜜的对象,经常给她买礼物,又会说好听的话,天天把她当宝来宠,怎么就你这个木疙瘩永远这么无趣呢!”
……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用“距离效应”来解释:距离产生美!别人家老婆为什么总是很漂亮?因为你只是远观,看不出脸上的痘印,而自家老婆呢,天天在眼前晃,早就审美疲劳了,就盯着那些个缺点。
别人家的东西与我们始终隔着一段距离,导致我们不能看清全部真相,然后总拿自家不好的去和别人家好的想比,落差自然就出来了。
没出过国门的人,限于信息的局限或者受一些小道消息的影响,总是吐槽国内总是什么什么不行,而别的某国就是如何如何好。等到出了过门近距离体验后才发现自己大错。
所以我们要小心:只盯着眼前的斑点,而忘了去欣赏和珍惜它。
百姓和官
以前总是老百姓怕官。这种情况现在应该没有了–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了,老百姓不该怕官。政府机关也要讲道理、依法办事,你对政府部门有什么意见,既可以反映上去,又可以到检察机关去告–理论上是这样的。但中国是个官本位国家,老百姓见了官,腿肚子就会筛起糠来,底气不足,有民主权利,也不敢享受。对于绝大多数平头百姓来说,情况还是这样。
从级别上来说,村官算最小的官了吧?但对百姓来说,村官就是最大的官!在人民的“公仆”里面,村官是终端最贴近群众的人,上面有什么政策,一级一级往下传,最终是由村官这里落实到老百姓;老百姓要向政府申请什么东西,也得是先从村官这里走一个。虽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但在很多乡下地区,信息还是相当不对称的,只要村官把大手一遮,老百姓就啥也不知道了。所以老百姓怕他们啊,一定要小心翼翼地把人招呼好了,然后祈盼他们也有点职业道德和良心。
对吃苦文化的质疑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的文化,但是它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完全不同。在我们的文化里,只认为生命是好的,却没把快乐啦、幸福啦、生存状态之类的事定义在内;故而就认为,只要大家都能活着就好,不管他们活得多么糟糕。由此导致了一种古怪的生存竞争,和风力、水力比赛推动磨盘,和牲口比赛运输–而且是比赛一种负面的能力,比赛谁更不知劳苦,更不贪图安逸!
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不提倡用脑子想,提倡用肩膀扛,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人心。人要是手脚过于勤快,脑袋反而会变得麻木,只顾埋头苦干,却不去思索如何改进,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导致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庸庸碌碌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