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爱》读后感1400字
学会爱
刘墉
9个想法
◆ 第2章 爱,无须理由
>> 看非洲猎豹的动物影片,猎豹妈妈生了四个小宝宝。但是爸爸早失踪了,妈妈要猎食,不得不常常离开洞穴。 就见那四只小猎豹相互依偎着,一动也不敢动,仿佛冬眠一般。影片的旁白说,小动物都是这样,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它们缺乏安全感,生怕自己的能量维持不到妈妈回来,所以只好尽量减少消耗。也因此,妈妈不常在旁边的幼兽,总生长得比较慢。 可不是嘛!据说早产婴儿在保温箱里,除了喂奶,还要专人每天戴着手套抚摸,才长得好、长得快。 抚摸,使他们有安全感。
>> 我终于懂了,小娃娃可以自己离开我,但不能看我离开她。 因为她走,主动权在她,是她有事,不得不对我说抱歉。而我走,主动不在她,是我弃她而去,是我对不起她。
>> 年轻时翻译过一本美国心理学家瑞蒙·莫迪的《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作者分析那些曾被医生宣布为死亡,却又复生的人,所有的“死后的经历”。 几乎每个人都说死并不可怕,只觉得一下子灵魂离开了躯体,病痛全消失了,变得好轻松。多半的人感觉先是飞速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看见隧道另外一边的“神光”,接着面对神光,接受神光的指引。也有人发现置身一片美丽的草原,好多已死的亲友走过来迎接…… 一位受访者说,当神光说他人世间的情缘未了,叫他“回来”的时候,他甚至有点愤怒,不愿意回到自己的躯壳。 年过半百,我常想起这些情节,和那一次女儿比我先离开家的画面。猜想当有一天,我死了,一下子穿过隧道,面对神光、面对一堆死去的亲友,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令我目不暇接的“另一个世界”。 那时候,我虽然死了,但可能已经没有时间悲伤,反而有些“发现者”的兴奋和“新来者”的喜悦。 可是如果我回头看,我世间的妻、我的子女,尤其我的女儿,会不会在我离家外出时,在晚风中抱着我的脖子不放,正对着我哭喊:“爸爸不要走!” 可不是嘛!走的那一天,是我要走,是我要离开她。我面对的是另外一个世界,她面对的却是我的背影。 我走了,她没走,还在人世间。如果我死后无知,当她伤痛欲绝的时候,我已没有感觉;如果我死后有知,则可以随时回去,看到她。 但是她,只见我消逝了,再也抓不住。她没走,眼前见到的、摸到的,都有我的影子。她要留我,但我负了她,弃她而去…… 比较起来,她的伤痛远比我深。
◆ 第3章 爱的美丽与疼痛
>> 别让孩子太辛苦、别让孩子太成功,孩子一成功就飞了,等于没有了孩子。
>> 中国人常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 愈是宠小孩,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的,那小孩跑得愈远,是他们不得不跑,否则长不大。
◆ 第4章 写给儿子:爱的接力
>> 当我们小时候,长辈常用强制的方法对待我们,叫我们一定吃什么,又一定不准吃什么!他们这样做,是因为爱护我们! 而在他们年老,成为需要照顾的“老小孩儿”时,我们则要反过来模仿他们以前的做法—— 用强力的爱! 这不是强迫,而是看穿老人家装出来的客气,坚持他们接受晚辈的孝敬! 如此,当有一天他们去世,我们才可以减少许多遗憾!因为我们为天地创造了一种公平、回馈,以及—— 无怨无悔的爱!
◆ 第5章 写给女儿:学会爱
>> “忌日”也是“记日”,是让我们加深对死者记忆的日子。随着岁月流逝,当我们对死者的印象逐渐淡忘的时候,如果能利用每个忌日想一想,那记忆就能停留得更长久。
>> 唯恐以后散了,今天就多聚聚吧! 对远行的亲人挥完手,就回头搂搂身边的亲人吧!